視障者如何挑選助聽器
日前預告的《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修正草案中,納入中度以上視覺機能障礙者優耳聽力達到中度聽損也得給予助聽器購置費用補助。這帶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視障者挑選助聽器時應該格外注意哪些細節?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助聽器產品,皆預期佩戴者的視覺功能達到一定的程度;許多助聽器產品設計充滿障礙,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佩戴使用。本文整理這些可能造成障礙的環節,提供我自己初步測試研究的心得,以及若干現階段可行的變通方案。
本文近九千字,如果覺得字數太多讀不下去,而且想要看些圖片,建議可搭配這份簡要版的《視障者選購助聽器產品應注意事項 》投影片(PowerPoint PPTX 格式)。
內容目錄
電池形式
目前主流助聽器採用的電池可分成兩大類:拋棄式電池及充電式電池。這兩類電池形式對視障者帶來不同的挑戰。
助聽器的拋棄式電池有四種常見規格,外型都呈鈕扣狀,底面為負極、側邊及頂面為正極。四種電池規格中,最大的(#675)尺寸為直徑 1.16 公分、厚度 0.54 公分,最小的(#10)尺寸為直徑 0.58 公分、厚度 0.36 公分;助聽器電池是不含汞的鋅空電池,利用鋅合金與氧氣的氧化反應產生電能,能量密度高且工作電壓穩定,未啟用的封存狀態具有極低自放電性,使用前需撕下正極封貼等待約一分鐘,啟用後不論是否負載都不斷消耗電力。鋅空電池的外殼為鎳,電池內含有高濃度的強腐蝕性電解質,誤食可能致命,漏液會對電路造成無法修復的腐蝕。
拋棄式電池通常可以連續供應助聽器 5~10 天運作(可用時間受到助聽器規格、使用功能等因素影響),撕下封貼啟用電池、更換電池、回收電力耗盡的電池還可能靠著觸覺完成,即使助聽器電池的常見包裝方式很仰賴視覺方式確認剩餘電池數量;若不慎失手掉落電池,或者要避免幼童、貓狗寵物誤食,更可謂嚴峻挑戰。
目前多數主流充電式助聽器採用不可替換的內建鋰電池封裝,減少更換電池的困擾。充電式助聽器的缺點包括電池電量低於同體積的鋅空電池,不過市售助聽器產品充飽電後已經可以連續使用一整天,許多廠牌也加入快速充電功能,加上現代人已經被智慧型行動電話養成天天睡前充電、攜帶行動電源等用電習慣,這個缺點倒不是那麼明顯;另一個缺點是鋰電池有其壽命,充放電循環次數有限,市售產品通常使用三到五年後,鋰電池可用容量降低到額定規格的一半,無法供應整天連續佩戴使用,如果是不可替換的電池封裝機型,即使助聽器其他功能正常,屆時也只能考慮購置新機替換。
充電式助聽器對於視障者的真正挑戰,在於怎麼充電。
有些充電式的低成本輔聽器(personal sound amplification products/devices,PSAP/D)在機體上直接設置電源接孔,可能直接做成 USB 連接埠。這類機型對於空氣微粒、水的侵入防護性通常較差,充電連接埠多次使用後可能導致接點鬆動而接觸不良,而且這類產品往往缺乏保護電路,容易因為過度充電或過度放電,折損鋰電池壽命。
近年有新創廠牌助聽器採用換電設計:鋰電池封裝在可拆卸的電池匣內,耗用電力後需從助聽器取下電池匣,放到充電座充電,同時使用者可將充電座內已充飽電的電池匣替換安裝至助聽器。電池匣與助聽器的接觸電極,以及電池匣卡榫的耐用性等,仍有待時間考驗;電池匣雖然體積比拋棄式助聽器電池更大、更容易拿取操作,交替更換電池匣就能持續佩戴助聽器,電池損壞也能單獨替換,但電池匣掉落遺失的風險仍然存在。
接觸式充電助聽器在機體上設置若干金屬接觸點,把助聽器放到充電座上(或充電攜帶盒內)即可充電。如果助聽器或充電座的金屬接點因髒汙而接觸不良,或者放置角度偏移導致接點未連接,都是實際上可能發生的充電失敗情況;感應式充電助聽器的機體不需要設置金屬接點,使得機體結構性跟防塵防水性可以更好,也不用擔心金屬接點髒汙的問題,但仍要注意放置是否落入正確定位,才能順利感應充電。有些充電座可能利用形狀或磁性設計,讓助聽器落入正確的充電定位,但不同廠牌、不同產品設計的實際有效程度不一,也可能受到充電座是否水平放置影響。
不論哪一種充電方式,這些助聽器、充電座、充電攜帶盒都單獨以燈號指示蓄電及充電狀態,沒有提供任何其他感官途徑的選項。說實話,目前市面上所有消費等級的無線音樂耳機或通訊耳機都有相同問題,整個產業對於視障者視而不見(相當諷刺)。目前而言,視障者可能需要明眼人協助確認充電燈號,或者在之後的日常使用中「猜測一切運作順利」,承擔產品發生異常故障時無法得知的風險。
要是充電攜帶盒可以像智慧型行動電話或遊樂器控制器那樣,讓使用者能夠以震動回饋的方式得知蓄電及充電狀態,充電式助聽器就真的是視障者的最佳選擇了。
分辨左、右耳
雙耳佩戴助聽器的情況,如何知道哪一只助聽器應該佩戴在哪一個耳朵?幾十年來,助聽器都以色彩標示左、右。有些助聽器產品在機體上設置 0.1 公分見方的色塊,入耳式(耳內式、耳道式、深耳道式等)助聽器產品可能在提取拉柄上標示不同色彩,耳內接收器形式的助聽器可能在接收器上標示色塊,也可能刻意在左、右耳佩戴的助聽器選擇不同的機殼色彩。無論哪種做法,都仰賴佩戴者具備足夠的視力及辨色力。
其實只有傳統耳掛式助聽器在拔除耳模之後,左、右耳助聽器的外型才會完全相同。耳內接收器形式的助聽器,因為接收器(就是助聽器的喇叭,與助聽器機體以電纜線連接)不會拔掉,可以靠著觸摸辨認接收器的朝向來區分左、右。耳內式、耳道式助聽器的面板形狀也不會完全對稱,通常靠後方那一側的邊線較彎曲,只是越小的助聽器越難摸出哪一邊朝上,而深耳道式助聽器則要靠拉桿及機體彎曲的方向來判斷左、右,難度更高,儘管不是辦不到。
考慮使用入耳式助聽器的視障者,建議先用取耳道模型的材料製作助聽器的外觀模型,確認自己可以摸得出左、右;耳掛式及耳內接收器式助聽器則可以在機體黏貼立體貼紙,標示左、右。
避免脫落
不論是哪一種外型形式的助聽器,都有從耳朵脫落的可能。整體來說,通用耳塞的脫落風險高於訂製耳模,耳道式助聽器的脫落風險高於全殼耳內式助聽器,每個耳朵的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形狀差異也有影響,即使深耳道式助聽器仍有日常使用中脫落的案例。
耳掛式助聽器及耳內接收器式助聽器可以搭配防掉掛繩使用。防掉掛繩通常一端是矽膠材質的套環,套在助聽器機體上(需注意避開收音麥克風及操作介面),另一端是可以夾扣在衣領的扣具,如此就算助聽器從耳朵脫落,也不致於掉落,佩戴者可以很容易地循繩取回。有些耳內式助聽器可以加裝鉤環,搭配防掉掛繩使用,但較少見。
疫情期間因為佩戴口罩的緣故,更常發生(耳掛式或耳內接收器式)助聽器被口罩掛繩扯落的事件。有些人選擇變更口罩的掛繩形式,例如使用支撐輔助器,改變掛繩的拉束方向,避免影響助聽器(或眼鏡);其實就算以普通方式佩戴口罩,只要學會訣竅,並不影響助聽器佩戴,也不會扯落助聽器。
如果同時佩戴口罩、(耳掛式或耳內接收器式)助聽器、眼鏡,三者在耳朵的正確排列順序應該是:眼鏡在最內側(最靠近頭顱),口罩掛繩在中間,助聽器在最外側,才不會影響助聽器的麥克風收音。需要取下口罩的情況,切勿直接從耳後拉起口罩掛繩往外扯,否則保證扯落助聽器;正確方式是從耳前提起上側的口罩掛繩,繼續往後拉提,同時用手指輕壓助聽器固定在耳廓上,然後再把口罩掛繩拉離耳朵,繞過助聽器取下,練習幾次之後甚至可能單手完成操作。
功能操作介面
現代助聽器再怎麼自動化,也無法通靈,絕大多數助聽器產品還是提供各種操作介面,讓佩戴者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推翻助聽器原本的配置,改變各種功能的運作參數。助聽器佩戴者可能操作的功能包括:
- 微調音量增益
- 切換聆聽程式
- 微調高、低頻音量等化
- 微調語音增強
- 微調噪音抑制
- 調整收音指向性
- 切換串流配件
- 調整串流混音
- 接聽電話來電
- 掛斷電話通話
- 拒接電話來電
- 設定飛航模式
- 暫時靜音
實際的助聽器產品可能配置的操作介面包括:觸控板、按鈕、撥桿、旋鈕等,通通需要良好的精細動作功能才能操作,幸好這些操作大概都不需要特定的視覺功能。然而在助聽器的有限尺寸內,不可能同時提供上述所有功能操作;挑選助聽器產品時應該注意特定產品提供哪些可操作的功能?產品機型提供哪些操作介面?特定操作介面元件的對應功能是否可自訂?每個人需要用到的功能不同,各項功能對不同佩戴者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探索自己在這方面的需求,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助聽器改變聲音的效能。
有很大的機會,助聽器機體上的介面元件無法涵蓋佩戴者需要的所有操作,因而需要使用特定的行動應用程式或遙控器配件,對視障者帶來相當挑戰。
行動應用程式
各大廠牌助聽器在 Android、iOS/iPadOS/watchOS 推出行動應用程式,遙控助聽器各項功能,通常都可以免費取得,不需要額外付費購買。這些應用程式就跟任何其他行動應用程式一樣,做到無障礙應該是基本要求,何況助聽器行動應用程式的目標使用族群正是身心障礙者;姑且不論操作邏輯是否易懂易用、能夠有效避免錯誤(避免構成心智功能相關的活動障礙),也先不論觸控操作目標是否夠大、是否與切換控制搭配合宜(避免構成肢體動作功能相關的活動障礙),對於視障者而言,行動應用程式應該要確保內容顯示的色彩對比充足、可依使用者需求變更文字尺寸而且不會截斷或遮擋放大後的內容、可正確搭配報讀軟體操作。
我以 iPod touch 7(iOS 15.3)的 VoiceOver(iOS 內建的「旁白」報讀軟體)實際測試幾個助聽器行動應用程式,初步結果如下:
- Demant/Oticon:Oticon ON,版本 2.5.0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而且沒有設定替代文字,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得知控制元件的意義。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其替代文字未正確提供,報讀軟體使用者可能對這些控制元件感到困惑。
- GN/ReSound:ReSound Smart 3D,版本 1.19.0
- 有些控制元件不會報讀也無法取得輸入焦點,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得知該控制元件存在,也無法進行操作。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其替代文字未正確提供,報讀軟體使用者可能對這些控制元件感到困惑。
- Sonova/Unitron:Unitron Remote Plus,版本 4.1.0
- 有些控制元件不會報讀也無法取得輸入焦點,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得知該控制元件存在,也無法進行操作。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其替代文字為英文,沒有跟著其他文字內容一起翻譯為中文。
- 有些文字內容在調整文字尺寸後會超出文字容器尺寸,導致內容截斷或被其他控制元件遮擋。
- Starkey:Thrive Hearing Control,版本 3.3
- 有些控制項沒有對應到標籤,雖然可以調整設定數值,但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知道自己在調整哪個項目。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而且沒有設定替代文字,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得知控制元件的意義。
- 有些控制元件只有圖案內容,其替代文字為英文,沒有跟著其他文字內容一起翻譯為中文。
- WS Audiology/Widex:WIDEX MOMENT,版本 1.4.0
- 有些控制元件不會報讀也無法取得輸入焦點,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得知該控制元件存在,也無法進行操作。
- 有些控制項沒有對應到標籤,雖然可以調整設定數值,但報讀軟體使用者無法知道自己在調整哪個項目。
- 有些操作會導致報讀軟體陷入輸入焦點陷阱,無法離開或關閉功能區塊。
註:我手邊沒有各廠牌助聽器,上述各項行動應用程式係以展示模式進行操作測試,盡可能涵蓋主要的大廠,未提供展示模式的行動應用程式就沒辦法實際進入操作畫面測試確認了;以 VoiceOver 進行測試則因為這是目前最多視障者使用的報讀軟體,普遍認為其穩定性、功能性、成熟度都優於 Android 上的 TalkBack。
大略測試下來,各廠牌助聽器行動應用程式多少皆有障礙,有些廠牌的障礙比其他廠牌更嚴重,而且不是疏忽造成的瑕疵而已,是沒把各類型身心障礙者放在心上才造出障礙重重的行動應用程式,十分不應該。
具備 MFi 規格的助聽器就算不安裝行動應用程式,也可以使用 iOS 內建的輔助使用功能,對左、右耳助聽器分別微調音量增益,還可以微調高、低音等化,以及切換聆聽程式等,這項輔助使用功能當然完全支援 VoiceOver 報讀軟體。
如果助聽器機身的功能操作介面以及行動應用程式都無法滿足自訂微調需求,接著要考慮各助聽器機型的專用遙控器配件。
遙控器
助聽器的遙控器是單獨的硬體設備,用來遙控操作助聽器;一只遙控器可能同時遙控操作雙耳佩戴的兩只助聽器,只要這兩只助聽器彼此相容、與遙控器相容、完成配對。遙控器與行動應用程式不同,前者通常得要另外花錢購買,助聽器廠商鮮少免費提供。
既然是單獨的硬體設備,遙控器的注意事項不意外地也跟助聽器本身相似:電池形式、避免脫落、功能操作介面等。相同集團的助聽器產品,即使廠牌不同,往往共用遙控器,即使貼上不同廠牌型號,實際的規格、功能、特性均無二致。以下整理幾大廠牌的遙控器產品規格特性,以供選擇參考:
- Demant/Oticon:Oticon Remote Control 3.0
- 使用六號(AAAA)乾電池兩顆
- 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共三個按鍵,其中聆聽程式切換鍵提供圓圈形狀的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
- 按下按鍵、配對狀態、電池電力耗盡等狀態皆僅以燈號提示
- GN/ReSound:ReSound Remote Control、ReSound Remote Control 2
- ReSound Remote Control
- 使用 CR2032 鈕扣電池
- 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具備按鍵鎖定功能,避免誤觸
- 共三個按鍵,均提供不同的觸覺記號(加號形狀、減號形狀、圓點形狀)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快速啟動串流程式
- 按下按鍵的狀態僅以燈號提示
- ReSound Remote Control 2
- 使用充電式鋰電池
- 可能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具備遙控器開關,避免誤觸兼節約耗電
- 共八個按鍵(不包含遙控器開關),但沒有提供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快速啟動串流程式、還原至預設聆聽程式及參數、單獨針對一耳助聽器調整
- 各項操作及狀態均僅以液晶螢幕顯示
- Sonova/Phonak:Phonak RemoteControl
- 使用 CR2032 鈕扣電池
- 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具備遙控器開關,避免誤觸兼節約耗電
- 共三個按鍵(不包含遙控器開關),其中聆聽程式切換鍵提供圓圈形狀的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
- 按下按鍵、配對狀態、電池電力耗盡等狀態皆僅以燈號提示
- Starkey:Starkey Remote
- 使用充電式鋰電池
- 具備按鍵鎖定功能,避免誤觸
- 共六個按鍵及一個滑動切換介面(不包含按鍵鎖定開關),但沒有提供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自訂功能、單獨針對一耳助聽器調整
- 按下按鍵、配對狀態等狀態皆僅以燈號提示
- WS Audiology/Signia:Signia miniPocket
- 使用 CR2450 鈕扣電池
- 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具備按鍵鎖定功能,避免誤觸
- 共三個按鍵,其中聆聽程式切換鍵提供圓點狀的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還原至預設聆聽程式及參數
- 按下按鍵、配對狀態等狀態皆僅以燈號提示
- WS Audiology/Widex:Widex RC-DEX
- 使用 CR2032 鈕扣電池
- 可安裝防掉腕繩
- 共三個按鍵,但沒有提供觸覺記號
- 加大增益、減少增益、靜音、切換聆聽程式、還原至預設聆聽程式及參數
- 按下按鍵的狀態僅以燈號提示
從上述整理可以發現多數廠牌的遙控器只提供相當基本的功能,不及行動應用程式的功能豐富程度;雖然這些遙控器提供實體按鍵,但其中僅少數可以完全靠觸覺辨認按鍵功能,多少還是得記憶按鍵的相對位置。遙控器的剩餘電量也無法輕易得知,使用上多少帶來些不安。
藍牙連線規格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智慧型行動電話,視障者毫不例外。許多視障者已經很習慣使用智慧型行動電話的螢幕報讀軟體,搭配無線耳機,在行動電話上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利用行動電話協助定位定向,在室內或戶外空間穿梭來去。當視障者需要佩戴助聽器,是否需要在操作智慧型行動電話時換回無線耳機?當然不必!因為只要讓助聽器能夠跟行動電話連線配搭,直接串流行動電話的各種聲音,助聽器就是最清晰的無線耳機。
任何設備要跟現在的智慧型行動電話連線,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支援藍牙。但是藍牙規格相當複雜,同樣宣稱「支援藍牙連線功能」的兩款助聽器,實際上能夠搭配的行動電話、功能性與操作便利性等可能天差地遠。選擇助聽器的時候不能只看到「支援藍牙」就放心,一定要仔細確認支援哪種藍牙版本及規格。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經典藍牙(Classic Bluetooth)」,表示支援的是藍牙 4.0 以前(不包含 4.0)的版本,使用感受可能像舊式的藍牙耳機或藍牙通話耳麥,這種助聽器可能相容 iPhone、Android 行動電話等各種藍牙設備,但要注意在這個藍牙版本內實際支援哪些「規範(profile)」,如果助聽器與藍牙設備間的藍牙規範無法互通,即使兩者都相容經典藍牙,也無法順利配對使用。跟助聽器相關的經典藍牙規範包括:
- 藍牙立體聲音訊傳輸規範(Advance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A2DP)
- 允許傳輸高品質(16 位元、44,100 Hz 取樣頻率)立體聲音訊串流到助聽器
- 免手持裝置規範(Hands-Free Profile,HFP)
- 把助聽器當成免持通話設備
- 藍牙耳機規範(Headset Profile,HSP)
- 把助聽器當成頭戴式通話設備
最讓人迷惑的是 HFP 跟 HSP 這兩種規範,實際情況請參考〈藍牙連接接聽電話〉說明。經典藍牙除了要注意規範之外,還有配對 PIN、加密位元等複雜問題要處理,而且這些藍牙版本相當耗電,訊號延遲嚴重,果然是舊時代的技術。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藍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uetooth LE、BLE)」,這是比經典藍牙更省電的規格,主要用來遙控操作助聽器(使用行動應用程式);目前市面上的 iPhone 及 Android 行動電話應該都支援 BLE。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Bluetooth 4」,這是比經典藍牙更新、更省電、延遲更短的藍牙規格,支援藍牙低功耗,通常也可以回溯支援經典藍牙,相容 iPhone、Android 行動電話等各種藍牙設備(同樣要注意藍牙規範是否可互通),使用感受可能像 2020 年左右推出的無線藍牙耳機產品。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Bluetooth 5」,這是比 Bluetooth 4 更新、更省電、延遲更短、音質更好的藍牙規格,支援藍牙低功耗,通常也可以回溯支援經典藍牙,相容較新的 iPhone、Android 行動電話,使用感受可能像真無線藍牙耳機產品。Bluetooth 5 助聽器可能還支援藍牙廣播、LE Audio 等新的藍牙規格,在功能及音質上都更有潛力。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ASHA(Audio Streaming for Hearing Aids)」,這是種專屬於 Android 作業系統的規格,只有 Android 10 或更新版本才有機會支援,此規格奠基於 Bluetooth 5 LE Audio,目前只能單向串流音訊到助聽器,接聽電話的時候需要使用行動電話本身的麥克風拾音。支援 ASHA 規格的行動電話不多,請參考《助聽器、人工電子耳、智慧型手機:MFi 與 ASHA》的說明。
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MFi(Made For iPhone)」,這是種專屬於 iOS/iPadOS 作業系統的規格,從 iPhone 5 開始支援,具有省電、低延遲的特性,而且可以使用 iOS/iPadOS 提供的系統層級功能,包括更容易完成配對、在不同 iOS/iPadOS 設備間同步配對以及接力使用、直接以輔助使用功能提供遙控操作、獲取助聽器電池電量資訊、把 iPhone 當成遠端麥克風使用(即時聆聽)等。
MFi 助聽器原本只能從 iOS 設備單向串流音訊,意味著接聽電話的時候需要使用 iPhone 本身的麥克風拾音;隨著技術演進,現在如果助聽器標示支援「雙向串流 MFi(MFi bi-directional)」,表示除了原先 MFi 助聽器的全部功能外,還可以搭配 iOS 15 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支援雙向音訊串流,在通話的時候直接以助聽器麥克風拾音,實現完全免持通話的功能。
整體來說,就跟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例如藍牙耳機)一樣,建議依照本來慣用的智慧型行動電話系統來挑選支援專用規格的助聽器產品,盡量選新不選舊,使用體驗應該最為順暢。助聽器可能同時支援多種連線規格,上述說明只是為了易於理解而分別描述,例如有些助聽器同時支援雙向串流 MFi 及 ASHA 規格,能與 iPhone 及部分 Android 行動電話都獲得最佳的使用體驗。
註:助聽器除了藍牙之外,還可能具備其他無線傳輸規格,例如 T 線圈電感傳輸以及私有的專屬 2.4 GHz 頻段無線電通訊規格,也是相當重要且廣為使用的技術。
遠端麥克風配件
在吵雜環境中交談,尤其是在人聲鼎沸的場所交談,向來是極具挑戰的聆聽情境;截至目前為止,只有兩種策略經過研究實證能夠改善這種聆聽情境:方向性麥克風,以及遠端麥克風。
方向性麥克風是調整麥克風的收音極性,讓助聽器對於特定方向的聲源更為敏感(或者說,削弱其他方向聲源的敏感程度);在多人交談的環境中,方向性麥克風往往調整成對正前方的聲音最敏感,讓收音特性與佩戴者的臉部/視線方向一致,同時使用視覺及聽覺也是增進語音聆聽功能的經典策略。然而,如果助聽器佩戴者與想要聆聽的聲源之間還有其他噪音源或遮蔽物,或者助聽器佩戴者因為視覺功能障礙或肢體功能障礙,無法把臉轉向想要聆聽的聲源,方向性麥克風就沒辦法發揮功能了。這些情況中,遠端麥克風是最有效也最可靠的改善策略。
遠端麥克風是在助聽器內建麥克風之外,另外搭配單獨的收音麥克風設備,放置在距離聲源更近的位置(因而距離助聽器機體較遠,故稱「遠端」),收音後串流傳回助聽器,讓助聽器佩戴者的聆聽感受就像在聲源旁邊。遠端麥克風及其他助聽器無線配件通常採用品牌私有的專屬 2.4 GHz 頻段無線電通訊規格,讓音訊串流的傳輸延遲時間更短、音質更好、耗電更少,當然這樣就會犧牲通用性,因此這類配件無法跨廠牌搭配使用。遠端麥克風是非常有效也非常重要的改善策略,然而不同助聽器廠牌能夠搭配的遠端麥克風配件的規格特性差異很大,建議在挑選助聽器的時候就要納入考慮。
目前各廠牌遠端麥克風配件都採用充電式設計,但是運作跟電量指示都以燈號顯示,視障者可能只好每天使用後固定充電,有必要時找明眼人(例如透過 Be My Eyes 服務)協助確認燈號。
最常見的遠端麥克風配件形式是「溝通伴侶型」遠端麥克風,使用時係夾扣或穿掛在溝通伴侶(想要聆聽的說話者)身上、靠近嘴部 20 公分以內的位置。這種遠端麥克風採用方向性麥克風,佩戴時需要確保麥克風指向說話者嘴部方向;遠端麥克風通常有自己的音量調整及靜音按鈕,如果有固定交談的溝通伴侶,建議一起學習、熟練操作,遇到不同情境需要臨時調整遠端麥克風音量,或需要暫時停止遠端麥克風收音(例如溝通伴侶需要跟其他人交談,或者使用洗手間等)時,才能順利操作。
「採訪型」遠端麥克風是由助聽器佩戴者手持、把麥克風指向交談對象的一種遠端麥克風形式(當然也可以由其他人手持),同樣採用指向性收音配置,但收音角度通常比溝通伴侶型遠端麥克風再廣一些。「會議桌上型」遠端麥克風則是用於大約五人以內小組交談討論情境的麥克風,使用時平放在桌上,通常配置為全方向收音,可以收取直徑約兩公尺距離內各方向的發言者聲音;有些進階的會議桌上型遠端麥克風配置六到八組方向性麥克風,不但可以全方向收音,也可以依座位情況及討論情況,調整只收取(或不收取)特定幾個方向的聲源,但要注意這種功能可能得用到專屬行動應用程式,或者需要能夠以視覺方式辨認燈號提示。
同一個遠端麥克風設備可能具備多種收音模式(溝通伴侶型、採訪型、會議桌上型),可能以手動方式切換(但需要檢視燈號確認),也可能自動依使用擺放角度而切換,請務必確認。
不同廠牌、不同型號的遠端麥克風產品的使用距離不同,這項規格影響到遠端麥克風的位置可以距離助聽器多遠;有些遠端麥克風產品內建噪音抑制功能、突噪脈衝抑制功能、吵雜時自動增益訊號功能等,可以改善遠端麥克風的實際使用體驗。
有些遠端麥克風配件具備音源輸入介面,可以充當音訊串流器,把其他類比式或數位式音源設備的音訊串流至助聽器;不同廠牌的遠端麥克風能支援的音源介面不同,也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