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oadd R1 助聽器初探
Otoadd R1(以下簡稱「R1」)是洞見未來初試啼聲的助聽器產品(醫療器材許可證:衛部醫器陸輸壹字第 004488 號)。這副助聽器的公開資訊不多,為了更加掌握產品特性,彰化縣輔具資源中心暨中彰投區職務再設計專案單位在 2021 年 11 月邀請洞見未來到中部說明及展示產品,邀請鄰近縣市輔具資源中心的丙類輔具評估人員一起參與,我也有幸擔任研討座長,從而對這副助聽器產品有了些第一手的認識。我對這副助聽器的感受可總結成「有趣而生澀」;這副各方面都很不尋常的助聽器產品,值得花許多篇幅來談談(本文約一萬餘字),分享給有興趣但還無緣接觸 Otoadd R1 助聽器的夥伴。
開始之前,有五件很重要的事情得先交代:
- 本文不會針對助聽器產品的醫療效能進行任何討論或暗示,只會說明及討論規格特性與技術原理,以免觸犯《醫療器材管理法》第 40 條規定。
- R1 助聽器的軟、硬體仍處於工程調整階段(詳後述),本文描述的情況係依照我自己於 2021 年 11 月接觸產品的經驗,部分資訊來自廠商片面說法未經實驗證實,不保證任何產品細節在未來仍與本文相符,請勿依據本文決定是否購買此項助聽器產品。
- 本文使用的照片為 2021 年 11 月拍攝的工程樣機,其外觀呈現元件反覆拆裝的痕跡及標籤,請勿理解成實際零售產品的組裝品質或單元包裝內容。
- 每個人的聆聽需求、聽損型態、生活樣貌、操作習慣、個性與偏好都不同,沒有任何助聽器產品適合所有人以及所有情境。本文列出的各種產品優缺特點也不見得對所有人皆成立。
- 利益關係聲明:我沒有從事或參與任何跟助聽器有關的銷售或營利事業,包括跟洞見未來或其關係企業、競爭企業均無從事或參與關係。
內容目錄
設計製造
Otoadd 是台灣新創廠商洞見未來(RelaJet Tech)持有的助聽器/輔聽器廠牌。從食藥署的醫療器材許可證登錄資訊中,可以得知 R1 這款助聽器由位於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的 Tymphany 公司工廠所生產;Tymphany 是專門做音響器材的公司,代工廠牌包括丹麥的 Bang & Olufsen (B&O) 以及美國的 Bose,Tymphany 在 2014 年被台灣的致伸科技 (PRIMAX) 收購。
所以在產品「血統」上,Otoadd R1 目前是由台灣公司設計、由台灣公司設立於外國的子公司代工生產,分類為進口助聽器產品而非國產助聽器產品(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也如此呈現)。
機構設計
Otoadd R1 在官方網站標示為「耳掛式」(BTE,Behind-the-Ear),但是其外型跟市面上任何耳掛式助聽器完全不同;我認為 R1 分類為「耳內接收器式」(RITE,Receiver-in-the-Ear)較恰當,因為 R1 沒有耳鉤、聲管等元件,而是把接收器(喇叭元件)配戴於耳內。據悉 R1 原本設計成可更換組裝不同規格的接收器,但在試做過程中為了兼顧產品組裝穩固性,最後的產品改為單一接收器規格。
R1 的接收器開口明顯比一般助聽器的接收器元件更大,外型也沒有卡榫部分。我猜想這是為了壓低元件成本所做的決定,也能選用更多市售入耳式音樂耳機的通用型耳塞,這種做法的缺點是接收器的配戴深度受到限制,耳道較窄小或較彎曲的配戴者可能不容易穩固配戴 R1。
洞見未來表示目前 R1 包裝內附幾種不同耳塞,也提供訂製耳模服務(另外加價)。就我所知,洞見未來目前提供的都是封閉式耳塞,雖然配戴穩固性較佳,但悶塞感也相對明顯;對於輕度聽損者,如果有開放式耳塞可以選用,配戴舒適度應該會更好。
市面上的耳內接收器式助聽器都是透過細電纜線連接接收器與放置在耳後的機身本體,這條細電纜線往往也是這類助聽器最脆弱的部位;R1 的設計不同,直接把接收器安裝於機身本體的突出部位,機身本體則位於耳前,避開電纜線易受損斷裂的問題。然而這種設計的缺點也很明顯,少了電纜線帶來的彈性,R1 機身本體在耳前的位置較難適配,尤其 R1 接收器與機身本體夾角約 45°,接收器元件又較大,配戴起來可能讓機身本體呈現「外八」的樣子,無法伏貼於耳前顱畔。
R1 配備兩個全方向麥克風,位於機身本體中央靠上端的前、後兩側,前麥克風朝向前方與臉同向,後麥克風朝向後方(朝向耳廓);這兩個麥克風的用途跟市面上其他助聽器不同,目前的 R1 產品不會以兩個全方向麥克風組合成指向性收音極性,而是一次只使用一個麥克風收音⸺通常以前麥克風收音,遇到正面迎風的情況(例如騎乘腳踏車或機踏車)時可切換改用後麥克風收音,藉此避免風噪聲(物理性的避開渦流風噪聲,而非僅透過數位訊號處理方式抑制風噪聲)。未來有沒有機會透過韌體更新的方式,讓 R1 的雙麥克風具備方向性收音性能?我覺得應該有機會,不知道洞見未來有沒有這樣的規劃。
R1 麥克風位置設計是想利用配戴者的耳廓集音,這個策略跟 GN 集團(ReSound、Beltone、Interton)採用的「耳輪麥克風」(MIH,Mic-in-Helix)、「耳內麥克風暨接收器」(Microphone-and-Receiver-in-Ear,M&RIE)助聽器技術企圖相似,然而 R1 配戴時若機身本體無法伏貼於耳前顱畔,這項設計是否還能達到原始期待?若配戴者有這重疑慮,不妨以實耳測量方式,比較裸耳及配戴 R1 的收音方向性。
補充說明:如果要以 HA-1 耦合器測量 R1 助聽器,則要注意擺放的位置及角度,務必讓前麥克風朝向測試揚聲器;由於 R1 的接收器固定在機身本體,表示左、右耳助聽器可能其中一只得倒過來放置。
雖然 R1 的機身本體位於耳前,整副助聽器仍然「掛」在耳朵上,位於耳後的部分是助聽器電池,與機身本體透過可彈性彎折調整的材質連接,一方面分攤助聽器整體配重,一方面用以適配不同耳廓形狀尺寸。
R1 採用拆卸充電式電池設計,以扭轉卡榫方式裝卸,比起市面上大廠採用的接觸式或無線充電式助聽器,仍然對手部精細動作、雙手協調性有些要求,但已經比傳統更換電池式的方式更容易進行。電池充電時需要從助聽器取下,另外放置於充電匣。洞見未來說明 R1 包裝(一組兩只助聽器)共附四個充電式電池,讓使用者使用配戴期間可以對另外兩個電池充電,以便沒電時快速更換電池繼續使用;依配戴者的使用習慣,每只助聽器在一日配戴期間內可能需要使用一至兩個電池,意思是使用者每天早上安裝充飽電的電池後,有機會連續配戴使用到睡前,也可能在下午到傍晚時段需要更換電池。這種電池設計有幾個優點:
- 配戴者身邊有另一組可隨時替換且充飽電的電池,可減輕對充電式產品的電量焦慮。
- 充電式電池如果損壞或蓄電量降低,可以輕鬆更換。
- 充電式電池的體積較不受助聽器機身本體容量限制,有利於壓低元件成本及提供更大的電量。
然而其缺點也很明顯:
- 電池安裝接口卡榫的耐用度受到挑戰,可能成為整組產品最容易損壞的部位。
- 電池接口(包括助聽器端及電池端)的線路暴露在空氣中,對於塵粒水氣的耐候性同樣受到挑戰。
- 配戴者外出需要多攜帶一組電池,使得攜帶充電盒的整體體積及重量均較顯著。
根據洞見未來的說明,R1 的產品代工廠(Tymphany)對目前的電池安裝接口卡榫做過耐用性測試,以每日拆裝兩次的用量來預估,連續配戴使用 5 年(這樣大約是 3,653 次)後的卡榫密合程度仍符合規格容許值,連續拆裝達 7,000 次才開始明顯鬆動,對比市售大廠充電式助聽器通常設定使用年限為 3~5 年,已經相當足夠。當然,這種耐用性測試不包含卡榫材質本身在多年使用後的劣變程度,也不會測到日常使用彎折機身產生的應力,所以是否真的能夠支撐這麼久,只能等待時間來證明。
在產品體驗的過程中,也有夥伴在戴上 R1 助聽器時,意外扭轉電池部位導致電池脫落的情況。目前 R1 沒有電池鎖設計,配戴使用 R1 尤其在戴上或取下助聽器期間,都可能發生這種情形。專業上如果要對嬰幼兒選配助聽器產品,為了避免誤食電池,還是會優先選擇非替換電池式的產品,或者具備電池鎖的產品;高齡配戴者或有失智症等心智障礙的配戴者,也有同樣需求,以免電池遺失。
訊號處理及電聲規格
根據洞見未來的說明,Otoadd R1 的數位訊號處理能力是 32 個頻帶,一般模式(原音輸出)把頻寬範圍切成 14 個壓縮頻道,降噪模式把頻寬範圍切成 18 個壓縮頻道,規格大約相當於其他廠牌助聽器產品的中高階、高階機種;一般模式的整體訊號延遲約 7 毫秒,降噪模式則視各項訊號處理複雜度,整體延遲可能為 7~20 毫秒,與目前市面上大廠助聽器產品整體訊號延遲約 7~12 毫秒相較,在較單純的聆聽環境可以達到同等的低延遲感受,但在困難聆聽環境的時間延遲會比市售大廠助聽器產品略為明顯。
R1 在不同聆聽程式運用不同壓縮頻道數量的做法,跟市面上所有其他助聽器產品不同。我猜測這是為了盡可能節約電力消耗、縮短整體訊號延遲的取捨結果。這個做法的主要缺點,是兩種聆聽程式很難調整成相同的聆聽感受,包括很難在兩個聆聽程式間連動調整(選配者需要分別調整兩個聆聽程式的增益及壓縮參數),聆聽程式間的切換也會稍微增加一點耗時;在目前的行動應用程式中,洞見未來把「一般」跟「降噪」區分成兩個聆聽程式,而不像多數主流助聽器那樣設置「降噪功能強度開關」,應該就是前述做法的結果。
洞見未來宣稱 R1 的最大輸出(應該是指 SSPL90)為 120 dB SPL,這個規格大約跟 Phonak Audéo 助聽器的 M 規格接收器(114/51)、Oticon More 助聽器的 85 規格接收器(117/55)、Signia Pure 助聽器的 M 規格接收器(119/60)、Widex Evoke 助聽器的 M 規格接收器(114/58)、ReSound ONE 助聽器的 MP 規格接收器(116/58)、Starkey Livio 助聽器的 120/60 規格接收器(120/60)屬於相同輸出等級,但洞見未來沒有提供正式測試報告或規格文件,目前我對於 R1 接收器的頻率反應、全開增益等規格皆無法確認,也沒有參考適用聽損範圍的資料。
選配處方
洞見未來的產品策略是以 NAL-NL2 處方公式選配助聽器,已經向澳洲國家聲學實驗室(National Acoustic Laboratories,NAL)購入開發授權。目前 Otoadd R1 的選配調整方式有兩種:
- 以連接線(一端接在助聽器機身的電池安裝接口處)直接連到電腦調整。
- 透過智慧行動設備(行動電話或平板電腦,包括 Android、iOS 等作業系統)以行動應用程式直接無線調整。
目前 R1 的選配調整軟體在電腦端是一個網頁式的應用程式,行動設備端則是直接在行動應用程式進入「聽力師模式」(此功能以密碼鎖定,一般使用者無法自行進入),兩者目前都還非常陽春,只能直接對每一個頻道輸入小音量增益(G50)、中音量增益(G65)、大音量增益(G80)、最大輸出(MPO)的設定值,無法輸入聽力檢查結果自動計算處方目標、無法多筆數值連動調整,甚至調整的數值是內部工程值(從 0~255 之間的整數,也就是以 8 位元表示整個參數的可調整區間),而非音量的分貝單位。兩種選配調整方式都還不支援選配歷程記錄管理,沒有容易的方式可以「還原成上一次的調整參數」,也沒辦法在未連接助聽器的情況下檢視調整設定。
為了理解洞見未來目前到底如何選配調整助聽器,我利用前往天龍國台北市出差的機會繞路拜訪,由洞見未來技術長 Mars 實際展示他們目前使用的工具鏈。Mars 表示他們目前已經完成命令列工具,可以輸入個案聽力資訊及相關參數(例如年齡、性別、助聽器配戴經驗等)得到 NAL-NL2 處方目標,再換算成工程調整值輸入,目前洞見未來的服務程序如下:
- 取得個案的聽力閾值資訊(由個案提供醫療院所的檢查結果,或者在洞見未來的低響隔音室內施測)
- 以 NAL-NL2 公式分別計算 14 頻道「原音輸出」及 18 頻道「降噪模式」的各頻道處方目標,設定至 R1 助聽器
- 以 HA-1 耦合器測量 R1 助聽器的小、中、大音量增益後反應及最大音量輸出,並依照耦合器測量結果調整至盡量符合
- 設定串流模式的頻率等化器(EQ),使其符合音響娛樂產業的建議頻率反應
Mars 提到 R1 在降噪模式除了頻道數不同,還會因為大幅減少環境聲響輸出,使得整體音量感受明顯低於「原音輸出」的一般模式,所以他們透過耦合器測量結果會再增加降噪模式的整體增益,讓兩種模式的輸出音量感受較為一致。前述以耦合器驗證的過程中,R1 助聽器各項功能都會設定在「0」的位置,包括「收音範圍」參數,表示這項參數設定為 0(表示最弱,不是表示關閉)時符合 NAL-NL2 處方目標,當這項參數大於 0 的時候,R1 實際上會額外增加小音量輸入的增益值。
Mars 也表示目前他們正在改版電腦端及行動設備端的選配調整應用程式,未來預計做到直接輸入聽力資訊即可粗調 R1 助聽器,也可能考慮設置使用者進階調整模式,讓配戴者能夠自己調整串流模式的 EQ 設定。
以目前洞見未來描述的服務提供程序如果屬實,表示每一只助聽器出貨前都已經使用耦合器測量方式驗證增益後反應,這樣的服務品質已經優於許多坊間的助聽器廠商。如果洞見未來可以再精進到使用實耳測量,或至少搭配實耳對耦合器差異值(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RECD)套用到耦合器測量,並隨貨出具報告,對於產品效用更有保證。
人聲分離
Otoadd R1 的關鍵技術是「人聲分離」,顧名思義是把主要語音跟背景聲音(包括回音以及其他人說話的語音)分離,從而提高訊噪比、增加聆聽清晰度的技術。在運算力、供電效能較寬裕的桌上型電腦,目前已經有一些現成的低延遲方案,例如 Krisp、NVIDIA RTX Voice 等,但是到了助聽器這種運算力跟電力都非常受限的穿戴式設備上,又要維持低延遲,難度高上許多;各大助聽器廠牌對於這個目標有不少努力及創新,例如 Oticon 的 OpenSound Navigator(PDF 格式白皮書)及 Neural Clarity Processing 技術、Signia 的 Augmented Focus 技術、ReSound 的 NoiseTracker Ⅱ技術、Starkey 的 Voice iQ(PDF 格式文件)及 Voice iQ2 技術等。
洞見未來沒有揭露他們技術的實際演算法或訊號處理架構,我詢問洞見未來關於這項人聲分離技術的運作限制,可以在多少訊噪比的情況下實現?洞見未來回答說這項技術需要訊噪比大於 0(也就是訊號一定要比噪音大聲),但就算原始聲音訊噪比低於 1 dB SNR 的情況也能改善訊噪比達到 20 dB SNR。根據這個答覆,我推測 Otoadd R1 助聽器的人聲分離技術有幾個假設:
- 人類交談的時候,會自然地靠近想聽的說話者、遠離不想聽的說話者。
- 人類說話的時候,會隨著環境聲響音量變化,自然地調整自己的說話音量,盡量蓋過環境音量。
我推測 R1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人聲分離技術如此運作:
- 設定某個音量門檻,想要聆聽的語音內容通常會超過這個音量門檻,而大多數的噪音(包括環境聲響、回音、其他人講話的語音)通常低於這個音量門檻。
- 如果啟動降噪模式,從超過音量門檻的聲音訊號中,提取符合人類語音頻譜特徵的成分,進一步放大其音量;如果使用一般模式(原音輸出),則把超過音量門檻的聲音訊號全部放大。
- 運用語音頻譜特徵模型,重建未放大部分的語音特徵細節。
助聽器科技一直都是各種取捨與妥協,洞見未來的人聲分離技術跟前述幾間大廠牌助聽器的技術都不同,Otoadd R1 在訊噪比大於 0 的情況,有機會比其他助聽器帶來更佳的表現,例如在回音嚴重的環境、說話者配戴口罩的情況等,用以減少干擾聲音、重建語音細部特徵;然而在訊噪比小於 0 的吵雜環境中,R1 恐怕比不上其他大廠助聽器的高階機型(有些市售大廠助聽器宣稱即使在 -2 dB SNR 的訊噪比,仍然可以達到 70% 以上的語音清晰度)。
如果說話者的距離較遠,導致語音音量低於前述的音量門檻,該怎麼辦?Otoadd R1 的遙控軟體裡有個「收音範圍」選項,配戴者可以自行增加這項設定值,讓 R1 預先對小音量聲音進行增益,使其增益後超過音量門檻。這項設定不會改變中、大音量聲音的處理,實際感受是「比較遠處說話者的聲音也能聽到,但近處說話者的聲音沒有改變」,因此這個選項不稱為「收音靈敏度」,而稱「收音範圍」,用以表達「想聽到多遠距離內的人聲」的設定。
坦白說,我自己試用 Otoadd R1 助聽器(沒有依照我的聽力閾值調整;事實上,我不知道試用的那副 R1 調整成怎樣)的初步感受有些不自在,一方面我不是很喜歡封閉式耳塞的配戴體驗,另一方面覺得聆聽感受很微妙,當下覺得頻率範圍似乎較窄,高、低頻的聲音都變少;現在回想起來,連環境中那些平常能聽到的細小聲音也聽不到。這是個「不一樣」的聆聽感受,應該很值得在聆聽語音為主的情境中嘗試配戴 R1,但我還無法確認這樣設計的助聽器產品是否適合各種不同的情境。
抑制自身音量
Otoadd R1 的人聲分離技術還有個弱點:對於 R1 助聽器來說,發言距離最近、最大聲的語音通常是「配戴者自己說話的聲音」,再加上 R1 目前配搭的接收器耳塞都是封閉式的,結果將導致配戴 R1 產生明顯的悶塞感(配戴者可能以「回音感」或「齆聲」來描述這種感受)。
目前市售助聽器產品中,只有 Sigina 發展出 Own Voice Processing (OVP) 技術來處理這種「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而不習慣」的感受,Signia OVP 技術需要在助聽器選配調整階段先讓助聽器「學習」配戴者的說話聲音特徵,之後在配戴使用期間,只要助聽器偵測到配戴者自己說話,就會快速減少助聽器的音量增益,直到配戴者自己說完話,才恢復原本的音量增益,藉此避免讓配戴者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
洞見未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在 Otoadd R1 提供「抑制自身音量」的功能,而且不必在選配階段預先設定。這項功能的運作原理沒有公開說明,我推測同樣採用人聲分離技術,只不過是鎖定最大音量的語音(距離最近的語音)視為「自身語音」,亦即偵測到音量超過另外某個門檻就不予增益或減少增益。
我試用這項功能的時候,注意到 R1 目前處理得還不理想。當我說話時,除非我刻意很含糊地把句子當中每個字都連在一起,否則我能夠聽到句子中「每個字」的聲音都拖延了幾毫秒才被抑制。從聽力學的技術來看這個情況,我認為是這項功能的啟動時間(attack time)略嫌太長,還原時間(release time)卻太短,才造成這種情況。也許洞見未來需要微調這項功能的時間常數,或者在使用者進階調整功能中讓配戴者依自身說話習慣特性來微調,或者提供某種讓使用者自己說一段語料來自動設定時間常數的功能。
遠端收音及音訊串流
Otoadd R1 助聽器內建藍牙 5.2 版功能,理論上可以跟藍牙 5.0 版以上的音訊或電話裝置配對連線,對於更舊版本的藍牙產品則不相容。藍牙 5.2 版的音訊延遲可以比藍牙 2.x~4.x 版本設備的延遲短很多,洞見未來在此選擇捨棄對舊有產品的相容性來換取更佳的傳輸性能,目前他們的助聽器/輔聽器共用各項藍牙周邊配件(需另外加購),包括一個充電式的遠端麥克風兼音訊串流器,搭配 R1 使用的整體聲音延遲大約在 35~40 毫秒範圍(註:這個藍牙遠端麥克風如果搭配洞見未來的 Otoadd N1 輔聽器使用,整體聲音延遲時間稍長,大約在 40~45 毫秒範圍),對比 iOS/iPadOS「即時聆聽」功能動輒 50~60 毫秒起跳,已經相當優秀,但應該仍有配戴者會感受到聲音延遲。其他大廠助聽器搭配專屬遠端麥克風配件的整體聲音延遲大概都控制在 30 毫秒以內,Phonak、Unitron、Hansaton 近期支援 RogerDirect 功能的助聽器搭配 Phonak Roger 數位調頻系統可以達到 25 毫秒以內,現有藍牙技術仍無法企及。
疫情期間配戴口罩的人變多,在看不到嘴型的情況下,照理說對於遠端麥克風的聲音延遲時間需求較為寬鬆,但是 Otoadd R1 跟洞見未來的藍牙遠端麥克風的產品特性,正好又會縮緊聲音延遲時間需求:
- 如果配戴藍牙遠端麥克風的發言者也在 Otoadd R1 收音範圍內,R1 的人聲分離技術增加直接收聽的人聲清晰度,反而讓配戴者感受到前、後兩個重疊的人聲,因而產生明顯的聲音延遲感受。
- R1 配戴者自己講話的聲音如果被藍牙遠端麥克風收音,就會明顯感受到自己的聲音延遲,受到人類說話的自我監聽機制影響,從而干擾自己的說話節奏。
市面上其他助聽器品牌的普遍做法,是在專屬的一對一交談遠端麥克風設置指向性收音特性,確保交談對象配戴遠端麥克風後,主要只收取那一位對象的語音,並且可以設置不同的壓縮參數或混音比例。洞見未來的藍牙遠端麥克風為全方向收音,目前有一些使用策略以及設定方式可以減輕上述這樣的困擾:
- 只有真的在遠距離聆聽的情況下,才使用洞見未來的藍牙遠端麥克風收音,避免藍牙遠端麥克風納入 R1 的收音範圍。
- 在行動應用程式裡關閉「通透模式」選項,或者把「通透音量」調小聲。
洞見未來有提到現在行動應用程式裡的介面設計還不理想,他們自己注意到通透模式的開關應該放在通透音量設定項旁邊較合理,而且通透音量的「0」不是關閉,而是指 R1 本身的麥克風收音音量在混音時,比藍牙遠端麥克風減少 12 分貝的意思,通透音量設定到最大值則是 1:1 混音,即內建麥克風與藍牙遠端麥克風音量相等。
目前 R1 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支援 Phonak Roger 數位調頻系統或 Oticon Amigo 類比調頻系統,如果打算配戴 R1 到學校環境使用,請注意這項限制。
電話接聽
Otoadd R1 本身不具備電話線圈感應功能,但因為其收音麥克風配置於耳前,或許直接把電話聽筒湊過去、以聲學耦合方式接聽電話也沒問題;我沒實際嘗試過這種搭配,效果無法擔保。
從經驗上來說,配戴助聽器如果想要獲得最佳的電話交談效果,應該考慮藍牙連接方式接聽,R1 僅支援藍牙 5.0 以上版本的設備,過往常用的方案都需要再檢視。例如家用市話經常用到的 BTA-340 藍牙轉接器因為只有藍牙 2.0 版,跟 R1 不相容;洞見未來另外銷售一組相容藍牙 5.0 版的家用無線話機,對於在家使用的情況可以嘗試。
在複雜的辦公室分機系統當中,Plantronics 方案只能使用藍牙 2.0 版的 BT300,或藍牙 2.1 版的 BT600 配接器,無緣與 Otoadd R1 搭配。Jabra 方案倒是有個藍牙 5.0 版的 Jabra Link 380 配接器,我們在中彰投職務再設計專案單位實測成功,可以接聽及通話。
Otoadd R1 使用藍牙連線接聽電話的方式跟 Phonak、Unitron、Hansaton 助聽器很像,配戴者自己說話的聲音直接透過助聽器麥克風收音然後傳給電話彼端,配戴者不必再把電話聽筒麥克風拿到嘴邊,但是目前遭遇的問題也跟 Phonak 等廠牌助聽器搭配 Jabra 方案的時候一樣:只能接聽來電,由自己撥出的通話無法以藍牙連線交談。
洞見未來的執行長 Blue 實際了解到這個測試結果後,表示應該可以透過韌體更新的方式改善,讓 R1 在撥出時也能運用 Jabra 方案的藍牙通話。他們表示會準備一組 Jabra 方案進行測試,調整 R1 的相關功能配置,幫助在職場配戴 R1 助聽器的使用者更順利完成聆聽任務。
缺少自動切換
我自己認為 Otoadd R1 助聽器做為實際銷售的助聽器產品,目前最大弱點是缺乏自動程式切換功能。從一般助聽器的電路邏輯組成來看,R1 缺少環境分類器,因此整體效果仰賴使用者的手動操作:什麼時候要切換原音輸出或降噪模式?什麼時候要改變收音範圍?什麼時候要降低風噪聲?這些都無法自動完成。如果 R1 配戴者沒辦法隨時拿出行動應用程式調整,例如正在開車、運動、從事其他雙手工作,R1 就沒辦法正確發揮它那獨特的聲音處理性能。
環境分類器並不簡單,市面上各大廠牌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發展各自的情境分類系統,其中不乏搭配頭部動作偵測、地理位置偵測等條件,力求分類準確及符合配戴者聆聽需求,有些廠牌甚至把情境細分到十幾種以上,配置不同增益參數及功能搭配。Otoadd R1 對於聲音處理的假設與其他助聽器很不同,或許沒必要遵循其他廠牌的分類哲學,但完全不提供這樣的自動化功能,對於那些不慣於或不便於操作行動應用程式的使用者,很難說沒有負面影響。
輔具分級
依照現行版本〈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以及基準表中對各項助聽器功能的定義共識,我認為 Otoadd R1 符合:具四個壓縮頻道以上、多聆聽程式、噪音抑制、迴饋音消除、及無線傳輸系統相容、及遙控裝置相容,共 6 個規格或功能規範,外型非口袋型,可以符合「助聽器 C 款(數位式)」輔具項目。
而依照預計 2022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修正草案,我認為 Otoadd R1 符合:具六個以上可單獨調整壓縮參數(壓縮閾值、壓縮比)之壓縮頻道、多聆聽程式、具備自適應噪音消除功能、配戴時可自動消除迴饋音、具相容於無線傳輸系統,共 5 個規格或功能規範,只能符合「助聽器 A 款(簡易型)」輔具項目。如果未來 R1 能夠多具備「方(指)向性麥克風」功能,則可以符合「助聽器 B 款(進階型)」輔具項目。
上述輔具分級的說明都只是我自己一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其他專家學者也許有不同見解,未來中央政府也可能設立專責審驗輔具產品分級的委員會,屆時還是以正式的會議共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