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其他與語言相關的網頁親和力實務

這一篇是我給自由軟體鑄造場電子報的稿件,刊登於第八十四期。

其他與語言相關的網頁親和力實務

接連幾期我都在講述跟語言有關的親和力議題,從自然語言的處理到多語環境,本期仍然要來探討這方面的議題。

在某些語言當中,會有一些進階的語言用法,像是英文(及泛英語系)中就會有「縮寫」跟「頭文字」。網頁規格主要是英語使用者所制訂的,所以這種語言上的特色也就被保留進來。例如我們會把「versus」縮寫成「v.」或「vs.」,把「internationalization」縮寫成「i18n」;當我們在網頁上使用這些縮寫時,其實可以用 <abbr> 標籤來標記,再用 title 屬性來指出原本的文字。例如:

<abbr 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i18n</abbr>

這麼一來,不瞭解這些縮寫,或者是認知能力遭遇困擾的讀者,就有額外的機會可以明白這些文字到底是甚麼意思;螢幕朗讀軟體也能有機會把縮寫唸成正確的字詞,而不僅是逐字唸出。「縮寫」的概念並不難理解,但接下來的「頭文字」就有些討論空間了。原則上頭文字乃是一種縮寫的形式,由整個字串中各個字詞的開頭字母所組成,例如把「Thanks God It's Friday」寫成「TGIF」就是一種頭文字,應該要這樣標記:

<acronym title="Thanks God It's Friday">TGIF</acronym>

而其中的爭議點是,有些人認為頭文字一定要是一個「可以唸的新字」,例如 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可以唸成「那撒」(音),所以纔能算是頭文字,而上述的 TGIF 唸成「T-G-I-F」則不能算。我個人對這個爭論的態度是,傾向於不去考慮它能不能唸⸺因為人們總是有辦法把不能唸出來的字詞唸出來;舉例來說,前述的 TGIF 也有人會唸成「踢鋸撫」(音),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判別,其實是有待商榷的。不過呢,如果你覺得要用能不能唸出來作為這兩者的分別的話,或許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好處⸺你可以輕易地透過 CSS 來指定用不同的方式,把這些內容「唸」出來:


	abbr[xml:lang|=en] {
		speak: spell-out;
	}

	acronym[xml:lang|=en] {
		speak: normal;
	}

這種縮寫及頭文字的用法,拿到我們日常使用的中文環境中,就會激盪出許多想法及想像。由於我們歷經了文言文那種極為壓縮的語言用法,導致許多常用字詞,其實也都是「縮寫」⸺「判別」可以擴寫回「判斷分別」,「爭論」可以擴寫回「爭執議論」,如果把所有的常用詞都按縮寫標記的話,顯然是搞錯了。

任何設計都是這樣,用過頭了就會有反效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適當加以運用,強調網頁內容的關鍵語意。舉例來說,當某個網頁第一次出現「中研院」的時候,也許這麼標記:

<abbr title="中央研究院">中研院</abbr>

就能夠讓與此背景較不熟的人,不至於對奇怪的詞彙感到迷惘⸺不過標記一次就好,接下來再標記則會畫蛇添足。這裡還有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中研院」這樣到底算縮寫還是頭文字?如果覺得「中央」「研究」「院」是三個詞,每個詞的開頭組成「中研院」的話,應該要是頭文字纔對。但是或許頭文字更適合保留給(目前還沒有辦法在電腦上輕易輸入的)「招財進寶」那種字的用法。不過,不管「中研院」算不算頭文字,橫豎頭文字都是一種縮寫的形式,所以用 <abbr> 來標記總是錯不了的。

前面我剛提過文言文,有些讀者或許馬上會想到,如果要標記文言文的內容,加註白話翻譯,是不是也該用 <abbr> 標籤呢?日文中有種叫「振假名」的用法,就是在漢字上面用假名來標記讀音⸺這個用法在近代也有了不少演變,包括不限於漢字,就連英文字母或其他字符都可以有「振假名」;而且也不見得要標記讀音,也可以標記「真正要指稱的意義」。W3C 的日本分會基於這種需求,在 XHTML 1.1 中提議了一個叫 Ruby 的模組,稍後並成為 XHTML 1.1 規格之一。

XHTML 的 Ruby 可不是 Ruby-on-Rails 的 Ruby,而是個印刷術語,意思是「字旁註」,不但適合日文中的振假名,同時也適合標註國音一式/二式等注音,以及文言文的白話翻譯等。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字旁註」這種印刷表現,怎麼看都很像是基於排版及視覺效果所設計出來的組件,跟當代的網頁設計哲學有所衝突。事實上這個組件有其語意,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範例:


	<ruby>
	  <rb>若且唯若</rb>
	  <rp> (</rp>
	  <rt>if and only if</rt>
	  <rp>) </rp>
	</ruby>

對於支援 Ruby 的瀏覽器,上述的範例會顯示出「若且唯若」四個字,並在這四個字上方用較小的字型標示出「if and only if」;對於根本不支援 Ruby、或者是無法表達出字旁註視覺效果的瀏覽器(例如點字瀏覽器、螢幕朗讀軟體或其他瀏覽環境),上述的範例則會忽略所有的標記,而逐字繪製出「若且唯若 (if and only if) 」,而這完全符合我們對中文的使用習慣,語意上可以說是一點瑕疵、一點累贅也沒有。

在知道了這麼多細節之後,我們還要回頭看看現實的環境:並不是所有的瀏覽器,都能理想地支援上述各種實務做法;像是許多瀏覽器對 <abbr><ruby> 的支援都不理想,會讓設計師在撰寫網頁時退卻不前。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放棄這些理想,向現實屈服嗎?

正好相反,我們該做的事情是要擁抱現實,持續以正當的標籤表達網頁語意,並向瀏覽器廠商⸺Opera、Mozilla、Microsoft 等表達出對此的急迫需求,因為網頁瀏覽器⸺以及其他眾多的使用者代理⸺也是親和力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祇不過自從上一次瀏覽器大戰結束後,就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當政府及許多方開始關注網頁內容的親和力後,其實也該把資源投注到瀏覽器上,不過那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了,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吧。

在那之前,下一期,我們將來回過頭看看親和力實務上另一個受到忽略的基本議題⸺網頁大小。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