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維基百科‧一刀未剪版

這是我 2009 年給自由軟體鑄造場的最後一篇文章,於 2009/12/10 刊登於第 140 期

維基百科‧一刀未剪版

「當寫作成為閱讀的手段」,這並不是虛無的想像,而是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對於維基百科以及網路上成千上萬運用圍紀來製作百科、辭典、文件的計畫來說,最完整的閱讀體驗,少不了參與書寫的部份。並不是每個網路使用者都能體認到這一點,就連維基百科這麼知名的計畫,也不是每個使用者都會參與書寫⸺事實上參與貢獻的使用者比例並不高,許多使用者僅閱讀網頁上最膚淺的文字部分,沒有進一步地去發掘這些表象背後的實質內容。僅閱讀維基百科網頁表面的內容而不深究,往往距離真相最為遙遠。

維基百科以「編撰一部百科全書」作為出發點、作為概念上的目標,讓許多對資訊技術較不敏感的使用者也能迅速掌握整個計畫的輪廓,這部份固然是功不可沒,但是隨著數年過去,許多使用者很容易受限於傳統對「百科全書」的認知與想像,這就很不妙了。維基百科跟傳統百科全書之間有著許多差異,本質上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百科全書係經過寡頭權威式的編輯作業,編輯修改的過程並不公開,一旦面世後若非必要則甚少更動,若出現謬誤則出版社及編輯需負全責;維基百科採用鄉民參與式的編輯作業,儘管使用者的權限等級可以有所不同,但技術上任何使用者隨時都可以編輯、修改、刪除、還原,這些編輯過程會公開地保留下來,內容時時刻刻均有不同,甚至每一秒都可能與前一秒相異,一旦內容有謬誤,沒有別人會負責⸺誰發現錯誤,誰就有責任去改正。

由於這些本質上的差異,當需要在權威體系下(亦即現今多數的學術系統、政經體系中)正式引用資料或數據時,維基百科就會是最不適合的引用來源之一,因為維基百科的內容常常會處於未經同儕審閱且尚未編輯、校對的狀態,而且通常引用時的維基百科內容,與後來讀者查閱時必會有所出入,使得原本力求穩步徐行的研究方法,完全派不上用場。更甚而者,未經紮實編輯的維基百科內容,所發生的種種謬誤,諸如將愚人節笑話當成正經的消息來源,同一個人名在同一句話中出現兩種不同譯法,或者前一段所言與後一段南轅北轍,屢見不鮮;尤其在維基百科開始將若干語言合併為一後,語言及文化差異造成的編寫阻礙,更是嚴重。

雖然維基百科在編輯、校訂,以及學術價值的權威性上遠遠不及傳統的百科全書,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維基百科的過人之處。任何使用者,不需要先經歷傳統學術權威體系的制約,就可以參與內容變動;這個特性使得維基百科有機會避免過於單一的詮釋角度,讓維基百科的內容不會輕易流於學究或布爾喬亞觀點。也因為參與門檻遠比傳統百科全書低得多,維基百科也能更有彈性地反映出最新近的流行文化,因此對於文化事件以及次文化領域的闡釋,維基百科總能更迅速地收錄有關內容。

儘管維基百科有一整套的守則與方針,也有企圖堅守的立場,現實上還是不可能讓所有參與的人都有共同的信念及認知;任何維基百科的內容,尤其是重要的內容,必然歷經頻繁反覆的編修競爭,這也是維基百科追尋聖杯的必經之途。這些演變的歷程,自成一部集體文化認知的發展史,正是所有其他的百科全書所缺乏的部份;這些演變的歷程才真正是維基百科的價值所在,每一次的內容變化,像是為什麼要如何更動、刪減了些什麼、添加了何種潤飾等,或多或少都有些「故事」可說。這些故事可不是八卦而已,而是見證內容存廢的重要註腳,使用者可以從這些故事體認維基百科的立場定位、運作模式,掌握寫作風格,並有效減少再三反覆的爭議或推敲。

當德國的出版社要將維基百科印刷出版成冊、或者當維基百科的「離線閱讀套件」逐一釋出,都只是在體現維基百科的「內容自由」而已;這些都是合理的發展沒錯,可是這些產物充其量是維基百科的驚鴻一瞥而已,如果過分重視或強調這類利用,反倒是在抹煞維基百科最珍貴的部份了。當然也有針對內容沿革進行研究的計畫,但這並不容易,可以說是維基百科發展至今難以有所突破的瓶頸之一:要如何輕易、明確地描述這些沿革呢?或者說,要如何才能讓維基百科的尋常使用者,也能便利地取用這些資訊呢?

維基百科每一則內容都有「修訂歷史」可查,但是這部份的操作介面十年來沒什麼成長,大致上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列出由新到舊的修訂版、修訂的使用者、修訂摘要,並且讓使用者能夠任選兩個修訂版來比對內容差異。說實話,這樣的介面設計非常的技客導向,任何尋常的使用者幾乎都會略過這部份的功能不顧。如果維基百科想讓使用者能夠善用修訂沿革的資訊,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把這些資訊跟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亦即讓使用者在檢視模式下,就可以利用滑鼠選單或其他機制,即時操作動態的修訂歷史資訊,而且這些修訂歷史資訊也需要進一步地分類、整理,例如按照修改的模式、修改的幅度、修改的範圍等不同的條件,以程式化或人工的方式來處理,也可以試著用心智圖來呈現這些整理過的資訊。

用說的當然是很簡單,實際上困難重重:當一份內容有著上萬使用者參與、經歷數十萬次的修訂,是否還適合這樣子表達?再加上前段所描述的介面,也勢必得用上最新的網頁技術來重新開發,但這樣的工作遲早都必須進行,因為唯有幫助使用者融入內容脈絡,才能繼續降低參與貢獻的門檻,讓使用者能參與內容編修,並藉此探索維基百科真正的內容與價值。

到了那一天,我們才能說維基百科「一刀未剪」吧。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