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部落與部落格

八月底的時候, tumi 和 wendy 跟我邀了一份稿子,要刊載在 OSSF 電子報上,於是我就花了幾天的時間寫了這一篇東西。這篇短文昨天已經刊載出來了(名家專欄︰部落與部落格),以下是全文:

我們今天要談的是部落格(Blog),這是網誌(Weblog)的別名。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之前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 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 Google 前一陣子併購了 Pyra Labs ,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內容也就是提供免費部落格空間 http://blogger.com
  • 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相繼提供全校師生免費的網誌系統
  • CNN 自 2003 年三月十日起,開始報導關於網誌的新聞
不僅如此,許多部落格的頁面也相繼成為 Google 搜尋結果的前幾名。從這些事件中,我們不難嗅出這個叫做「部落格」的玩意兒,似乎在台面下躍躍欲試,想要跳到桌子上嚇妳一跳!雖然亞洲一帶的媒體還沒有熱切關注著這方面的新聞,但是並不代表它在這裡、在台灣就不會有影響力。

實際上「部落格」由來已久,祇是一直潛藏於網路世界的幽暗面;如今這套系統逐漸在正式場合露臉。它讓個人出版、個人新聞報導變得真實而容易,同時也讓網頁內容的提供者,能夠輕易地維繫著整個頁面的枝幹架構。它讓文字的內容更能夠貼近讀者的目光,它喚起了無遠弗屆網路王國中的新脈動;無論妳想要觀察這個世界的心跳,或參與其中、或帶頭發難,妳都不該忽略了這個新玩意兒。部落格儼然成為今年的熱門話題,其來有自。現在讓我們回顧部落格的幾個重要特性:


◎ 主觀性

有人曾經指出「部落格就是新聞寫作」,實際上部落格的確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媒體,寫的是作者的所觀所感所見所聞。在部落格的元素中,「時間戳印」暗示著這一格的時間背景,「彙整方式」影射著作者對於這一格的態度,而「時序標題」又更進一步地鋪陳了這一格的時空背景。這些元素,正都強調著這種主觀性 — 「以下這段文字是某人在某個時間點上從某個方向切入後的思緒痕跡」。

古云「格物致知」其實也正是同樣的事情。

◎ 交流性

多數部落格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也就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會產生固定的讀者群 — 而且這群人其實會去閱讀彼此的部落格;妳可以把這種現象想向成一種環狀甚至識網狀的結構,每當一有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提出了甚麼有趣的東西,連帶著會有一群人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開始撰寫相關的題材。

這種現象,可謂「部落」的形成。這種「部落」是鬆散、去中心化的,每個成員各自有各自的生計要顧、各自有各自看法的獨特性;但是概觀論之,妳也能觀察到一個虛擬社群儼然而生,她們有她們共同關切的議題、也常會彼此對話或呼應。這種長期累積而產生的社群意識雖然隱晦,卻是無比堅韌而難以打破的。

另一個部落格元素「靜態鏈結」使得每一段文字、每一格報導,都會有永久不變的公開鏈結網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這樣的網址來引述或參照。這是對話以及討論能夠成立的基礎,也是讓每一份資源都得以在浩瀚的網路汪洋中得已被定位使用的精確錨標。

如果說「靜態鏈結」讓星點散落的頁面格串聯成交織對話的部落網,那麼「RSS」無疑地將會是把這些絲線匯集成纜繩的大好工具。 RSS 是一種以文件內容為主的資料交換格式,算是 XML 的一種子集合,使用各種預先定義好的命名空間,傳遞站台上各篇文章項目的核心資訊(標題、描述、作者、靜態鏈結、出版時間等)。因此對於任何使用者來說,祇需要花費極少的頻寬與時間,就能夠取得大量資訊。

甚至對於入口網站、新聞網站或者是匯集網站來說,它們也能夠直接取用來源站台的 RDF ,並且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重新排列整理,再行呈現。這種資料交換的格式,讓以往需要花費龐大人力彙整、或需要設計複雜判斷式纔能做到的事,彈指之間就能完成。

同時許多個人使用的 RSS 閱讀軟體(諸如 FeedDemon, RSS Reader Panel for Mozilla, KlipFolio, NetNewsWire, Feed Reader, SharpReader, Syndirella 等),也讓使用者能夠快速讀取彙整這些資訊,甚至有人預言到,郵遞論壇(Maillist)或轉寄信的文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這些 RSS 串聯給取代了!

除此之外,許多部落格也提供了以文章(報導)為中心的「迴響 (Comment)」功能,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引用(TrackBack)」功能,這也會大大地帶動部落格間的交流互動。

由於部落格裡的文章往往有其時空背景,因此「迴響」功能被設計成是跟在每一篇文章之後、而非全部放在一起(變成一個巨大冗長的留言板)。這樣的迴響串列,其實就等同於郵遞論壇或電子佈告欄 (BBS)看板中,相同討論串的文章。

對於在網路上活躍的作者來說,提供迴響功能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為她並不需要公開電子郵件信箱或任何私人聯絡資訊,卻又能夠讓讀者們發表她們想說的話。

事實上熱烈的讀者參與正是部落格活力的來源;當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會在妳的部落格發表迴響時,就會使得更多人養成前來瀏覽頁面的習慣 — 因為就算妳自己沒空寫新的文章,妳的部落格上還是會一直發生不少新鮮事 — 接著更多的讀者也會開始發表迴響。一切就有如滾雪球般,不斷地成長下去。舉例來說, Jason Kottke 的部落格上有一篇文章「 The Matrix Reloaded 」,其內容不過寥寥數百字,但是引發的迴響卻洋洋灑灑多達九百篇、計數十萬字!迴響的威力由此可見一般。

至於「引用」就更了不起了。假設有位讀者甲自己也有一個部落格,於是她讀了妳的部落格後,想要把迴響發表在她自己的部落格上,這時該怎麼辦?當然她可以寫一篇文章,然後在裡面加上一個鏈結,連回妳原本的那一篇文章。這樣似乎能夠解決問題,不過這會兒又會冒出新的問題。如果今天有另外一位讀者乙,從來沒有瀏覽過讀者甲的
網誌,不過卻也讀到了妳原本的那一篇文章,那麼讀者乙將不會知道其實讀者甲已經為那一篇文章寫過一篇迴響—而且這還可能是一篇洋洋灑灑、萬分精彩的迴響。於是,讀者甲所精心撰寫的迴響就沒辦法被很多人讀過,這個討論串就此分叉了,沒辦法很方便地讓人們看到多樣而精彩的文字交流。

問題看起來很麻煩,不過引用功能正是解決之道。

在前面的例子裡,如果妳啟用了引用功能,那麼讀者甲在撰寫這篇迴響專文的時候,就能夠引用回妳原本的那一篇文章。讀者甲的文章照樣被儲存、顯示在她的網誌裡,就跟以前一模一樣;但是妳的部落格此時也發生了變化。

妳的部落格在讀者甲發表文章的時候,會收到一個來自她的部落格的引用通告(TrackBack Ping),這個引用通告不祇是用來通知說「嘿!有人引用這篇文章了」,它還會挾帶許多其他的資訊,包括了:讀者甲的文章的標題、文摘、靜態鏈結,以及讀者甲的部落格名稱。這些資訊將可以被顯示在妳的部落格上,而且即刻生效。

現在對於其他讀者來說,當她們讀過妳原本的文章後,不但能夠看到直接附加在那一篇文章後面的迴響,還能夠看到前來引用的文章。她們甚至能先讀到這些文章的文摘,再決定要不會花費這些時間與頻寬,連到其他的網誌或站台去。

於是「引用」功能提供了一個跳板,通往更為寬廣遼闊的世界。


作者本身所進行的「格」,以及作者間形成的「部落」,正是「部落格」這隻當紅炸子雞背後的強大力量。那麼部落格又能為社群提供些甚麼呢?

社群可以視為一種「部落」,因此對內來說,社群成員(各自)的部落格將有助於社群的凝聚力;這對於網路虛擬社群來說又格外重要,因為就算大家在時間空間上難有交集,也還是能夠知道彼此最近都在做些甚麼事、發生了甚麼事件,甚至在這種沒有時間空間交集的前提下,也還能夠照常進行對話與討論。

更棒的是這些交流互動也都會被彙整起來;這意味著這個社群(以及這個社群內部的成員)是歡迎公眾加入其間的。任何隨後纔介入這個社群的人,都有機會閱讀到這些先前對話的內容,而有了掌握交談脈絡與默契的機會。另一個好處是,因為甚麼東西都在部落格上了,所以當有人再度發問了 FAQ 級的問題時,妳當然可以大聲地回答「 STFW !」

除此之外,社群成員所共同維護的部落格 — 這往往是作者不祇一人的部落格 — 也將成為一種對內對外的窗口,或者說是訊息的集散地。這很像是那種不定期公布最新消息、最新活動的站台或雜誌,祇是又更具有草根味。

沒有社群會不希望壯大自己的聲勢,但是多數社群 — 尤其是剛起步的社群 — 卻往往難有聯繫緊密的大量媒體管道,因此在在社群發展上總是會遇到瓶頸。現在藉由部落格,祇需要極低的成本,社群就能夠擁有自己的發聲管道,就可以透過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讓全世界都能注意到有這麼樣的一群人們正在做這些事。

這種部落格除了如先前我們所提過的,能夠增加內部凝聚力量外,還有些甚麼特殊的力量呢?

像這樣子的部落格,其實象徵著整個社群的聲音 — 一種與其他社群或其他個體交談的聲音;還記得我們提過,部落格間的交流互動能夠凝聚成「部落」嗎?所以像這樣子的部落格,將能夠增加既有社群間的互動機會,久而久之將能夠匯聚成另一個幅員更為遼闊的後設部落、後設社群。到那一日,便是各個自由軟體社群合作無間之日了。

各位,新的趨勢已然呈現,正在妳我眼中的小小格子裡。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