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地自限
前一陣子跟一些朋友討論到推廣所謂 blogging 這回事,其實我自己有一些想法,好像有點頭緒,卻從來沒有真的整理過。趁著今天難得居然有辦法定下心來寫點東西,我就試看看能夠攪和出啥吧。
呃,好,我可能會扯到(對岸拼命在做的)在教育體系裡的推廣,還有(另外一群人正嘗試要做的)我戲稱的挖角 — 引誘目前習慣使用網路的寫手們跳槽。
喔,當然不祇是這樣而已。如果妳覺得能做的是就祇有這兩件,那麼心眼也未免太小了。呃,話是這樣說的,真正撼動人心的變革,往往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妳祇能在回顧過往的時候大喫一驚,卻沒辦法藉由讓人大喫一驚來締造歷史。
首先讓我們來談一談教育。我覺得 blog 這回事相當特別,它是一種相當以「自己」為出發點的媒體,是一種對自己的審視,然後再加上來自同儕的互動或關注而交織出來的篇章。所以姑且不論它到底可以怎麼用, blog 在歷史脈絡裡承載的絕對是草根的、自我意識覺醒後的視野。
我不真的知道對岸的作法是甚麼,但是我知道有某些(學教育出身的)朋友在思考這件事的時候,也一心想著要立竿見影、要速成、要馬上奏效。她說,先對老闆(所長、校長之流)們洗腦,藉由採購案,然後讓底下的學生們開使用。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方向一定會出問題 — 因為這麼一來立意良好的「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的想法,瞬間變成了一種「作業」;其中的關鍵點在於,「自發」或「仿效」是沒辦法強迫的。妳不能去強迫另一個人來仿效某人的作法,也不能去強迫他自發地做些事情。一旦有妳這個外力介入,那就徹底偏差了。
引述來自這一期經濟學人 (Economist.com) 裡的 Golden blogs 的訪問內容, David Winer 說「 blog 之所以跟尋常的網頁出版不同,關鍵點在於非正式的態度 (The key attribute that makes a blog a blog and not some ordinary piece of web publishing is amateurism) 」。
如果說妳問我有甚麼解決的方法,我會覺得這件事的作法必須從兩個方向雙向並進。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準備好這樣的環境,但是不要強迫學生用;你可以讓事情變得很容易—祇要學生想這麼做就可以這麼做。這是為了要降低門檻,而不是逼學生跨過去 — 她們祇能在自由意願的選擇下跨過去纔有用。
另一方面,主事者自己也應該用。我的意思是說一方面如果主事者自己都不身體力行的話,要怎麼帶動起風氣呢?如果幾個擔任研究計畫領導者的老師,自己寫得很開心,用來發佈一些跟研究計畫有關或無關的事情,其實很容易營造出這樣的風氣的。學生們其實很容易被這種「嘿,可以這樣這樣耶,看起來好像很有趣」的事情打動。
這說來很奇妙,有點兒那種「風行草偃」的味道。妳不需要推動,妳祇需要開使用,漸漸地大家也就會跟著用。
不過這整個過程絕非速成,我自己推估可能也要一年到兩年纔有辦法逐漸起步。可是,一旦起步之後,就會是長遠的改變。噢,技術的革新一點兒也不難,難的是心態的改變與習慣的養成,還有過往歲月所堆積起的刻板印象。許多被推崇有學術地位的人,往往視野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廣泛學習的能力與動機,我覺得這實在是相當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現在讓我們來換個話題。
我覺得明日報帶來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影響。這個在我們討論網誌 (blog) 發跡史的時候必然會提到的例子,在某個程度上代表的是:
- 習慣公開書寫
- 習慣使用網頁介面
我以為,要去科層化(?)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建立甚麼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於那些早就在使用甚麼網頁出版工具的人來說,我覺得要不要吸引她們已經是其次了;因為夠有動機的人自然會去注意到別人在用的好東西,她們自然會跟著想辦法。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那些還沒有開始用/接觸的人。
教一個八十歲的人開始說外語,再怎麼教大概就是那樣,他的動機跟環境纔是決定他會不會奮力去學的關鍵。但是要培養一個還不滿一歲的人開始說外語,卻容易而有趣得多了。妳祇需要把這些步驟變成她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一切都會如此自然地發生。
對,我在講「建構式教學」,而且不是變成刻板而走樣的建構。我指的是貨真價實的、無可強加的建構,是一種妳得讓人們自由地把玩,然後引發出動機的過程。在這裡妳毋須先去定義啥是 blog 啥是網誌,妳祇需要讓她們觀察到,做了甚麼事會產生甚麼變化、怎麼做纔能達到甚麼目的,然後放任她們自由玩耍嬉戲,她們自然會切磋出有趣的事件來。
這纔是我覺得該做的事。
妳可以用後設的角度回過頭去分析事情背後的脈絡及關連,但對於正在經歷的當事人來說, context make sense!
本篇又是亂七八糟的一堆字,大家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