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涵養] 聽力具現圖

聽力圖(Audiogram)是臨床聽力學上用來記錄純音聽力檢查結果的圖表,聽力師及其他醫療人員也很習慣用聽力圖來表達及溝通聽力損失的情況。前幾天,聾人作曲家/作家/視訊藝術家 Jay Alan Zimmerman 在《How To See Hearing Instead Of “Hearing Loss”》影片中指出:傳統聽力圖應該稱為「聽損圖」,著眼於「損傷」、「不正常」,是一種先看到疾病的工具,侷限在通訊系統採用的語音頻率範圍,既無法強調聽覺「能力」,不能涵蓋聽覺(頻率)範圍廣度,而且座標軸的設計難以理解。

聽力具現圖範例:典型的「正常聽力者」
Jay 提出「聽力具現圖」(Hearing Visualizer)設計,其主張與設計方向如下表:

「聽力具現圖」的基本主張及設計方向
主張設計方向
對於所有人,太大聲都是太大聲以太大聲的音量為音量基準
距離拉近,聲音變大用距離表示音量,越近表示越大聲,越遠表示越小聲
所有聽覺頻率範圍都很重要涵蓋 31.25 Hz~16,000 Hz 頻率範圍
人類具備雙耳聽覺分別呈現左、右耳的「聽力域場」

Jay 的主張雖有可議空間(請容本文稍後再談),諸多論點依然鏗鏘有力,尤其聽力圖不適合表達聽覺能力也是事實。約 20 年前 Karen Anderson 提出「傾聽泡泡」(Listening Bubble)概念,呈現使用不同輔具或策略可以有效聆聽語音的距離,納入《早期傾聽功能(Early Listening Function,ELF)》評估工具,正好與 Jay 的企圖相符。比較聽力具現圖與傳統聽力圖,可以發現下列差異:

聽力具現圖與傳統聽力圖的差異比較
理念面向聽力具現圖傳統聽力圖
頻率座標軸越上方(高)頻率越高,越下方(低)頻率越低越右方頻率越高,越左方頻率越低
頻率範圍重視音樂、語音、其他聽覺頻率範圍,涵蓋 31.25~16,000 Hz,可對應鋼琴 C1~C8 琴鍵,並以「中央 C」及「C 7」把整張圖表分成低音、高音、超高音等三個頻率範圍區域重視語音,主要涵蓋 125~8,000 Hz 範圍
音量單位dB SPL物理量)依照「健全」耳平均值定義 dB HL 單位(心理量)
音量座標軸主觀經驗感受導向:基準為 120 dB SPL,越中央(近)音量越大,越側邊(遠)音量越小評價導向:基準為 0 dB HL,越上方(好)音量越小,越下方(差)音量越大
雙耳分布第一人稱(自我視角):我的左耳在我左邊、右耳在右邊第二人稱(醫療人員視角):我看著患者的臉,患者的左耳在我右邊、右耳在左邊
繪製方式包圍出區域範圍畫出折線

聽力具現圖的優勢

我喜歡聽力具現圖採取第一人稱視角,表現「自己能力的樣貌」,某方面來說我也喜歡它刻意淡化「嚴重程度分級」的直觀操作。我還喜歡它採用與生活經驗更貼近的座標設計,以及更寬廣的頻率範圍,這些都是傳統聽力圖不擅長的地方。

聽力具現圖的挑戰

Jay 的主張認為所有人的不舒適音量應該都差不多,實際上卻非如此;聽力損失造成聆聽動態範圍變窄,常見症狀就是對於音量稍大的聲音感到無法忍受地不舒適,例如在某些頻率對於 90 dB SPL 的音量已經無法忍受;不過,正如傳統聽力圖上可以另外繪製不舒適音量的紀錄折線,聽力具現圖也可以在聽力域內部再框出一塊不舒適的圖型區域,反過來還比傳統聽力圖更凸顯這類響音重振或聽覺過敏的情況。

聽力具現圖以「距離」做為音量的視覺隱喻,然而座標軸實際表達音量而非距離。物理上,若聆聽者與聲源距離加倍,接收到的音量(單位為 dB SPL)減少 6 分貝,表示聽力具現圖上的空間距離乃是對數尺度而非線性尺度,這種表達方式並不直觀,需要再設計呈現或使用方式。聽力具現圖加強左、右方位感,又是描繪區域,也可能造成誤讀風險,讀圖的人得不斷提醒自己:聽力具現圖的縱座標是聲音頻率,不是前後方向距離。Jay 在聽力具現圖中央放置一個人頭圖樣,也可能導致判讀距離(音量)發生誤解,例如同樣 120 dB SPL 音量,低音跟超高音頻率的視覺距離感受會比高音頻率的看起來更遠;如果採用圓形的極座標系統,是否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呢?(更新:請參考我嘗試的結果:《聽力具現圖(極座標版)》及《聽力具現圖(極座標 6 分貝版)》。)

Jay 認為改用 dB SPL 單位可以與聲音量測更為一致,減少音量單位換算產生的混淆;然而各種音量單位都有不同的理由與脈絡,諸如 dB nHL、dB eHL 等單位若硬要換算成 dB SPL,反而與實際的聲音量測不符。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音量單位還包括加權過的 dB A、dB C 等,若以聽力具現圖上的 dB SPL 數值來理解,也會造成錯誤。或許跟著聽力具現圖的採用,需要重新思考各種音量單位,包括各種儀器的設計及用法。

傳統聽力圖是依照「如何進行聽力檢查」所設計的記錄圖表,嘗試把傳統聽力圖改畫成聽力具現圖立刻會發現資訊太少,根本框不出聽力域。進行聽力檢查的儀器需要重新設計,設備(頻率反應)與環境空間(背景噪音、隔音性)的成本勢必提高,也得考慮完成聽力檢查的耗時,幾乎沒有人能夠忍受做一次檢查得花上幾小時,精神疲勞也會影響檢查有效性。的確聽覺頻率範圍在典型聽力檢查裡大量遺漏,是折衷妥協的結果,並不理想,但這個挑戰至今仍然沒有什麼克服的好方法。

我對聽力具現圖的整體感受

聽力具現圖在許多方面體現出設計者 Jay Alan Zimmerman 的音樂背景以及聾人身分,但也顯露他的聽力學基礎較薄弱,或許 Jay 原本就是希望沒有聽力學基礎的人也能理解聽力具現圖,但我覺得回歸現實執行的情況,若真的希望聽力具現圖成為大家習慣使用的工具,還是躲不掉臨床聽力學實務。

任何工具或圖表,本來就是在使用中逐漸發展成熟;我對於聽力具現圖這樣的新設計,覺得大家不妨去理解它的脈絡、去考慮它想解決的問題,然後放手用看看,使用過程中自然會生出許多對話,那麼就接著討論,無論最終聽力具現圖會不會成為百年後大家仍在使用的圖表格式,它都可以成為我們探索與成長的契機。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