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涵養] 會議活動與職務再設計策略

前陣子有位任職於美國某大型企業的朋友返台,我們再前次見面時武漢還沒爆發疫情,這次見面閒聊之間,我出於好奇,主動詢問朋友在疫情不同階段的工作型態變化。

朋友的職位算是中階主管,主要的工作時間都花在(人力、行政、研發、設備、權限)資源上,包括跨部門及向上、向下的協調斡旋及管理,疫情後幾乎所有會議轉為線上,對她的工作帶來一些影響,因為實體會議更容易察覺到與會者的態度(表情、肢體動作、情緒),也更容易有機地發展成流動性的小組討論,這些活動都很難帶到線上會議。

另一方面,朋友提到公司有位業界知名的大神級人物,大家都知道他是聽覺功能障礙者,這位大神跟公司其他聽障員工倒是很喜歡線上會議,因為鏡頭畫面幾乎都是近距離的臉部特寫,便於輔助讀唇,而且公司使用自家營運的線上會議系統,具備自動語音辨識轉錄為即時字幕的功能,這兩項功能特性讓大神員工可以更輕鬆地接收與會者話語內容,達到更高的工作效能。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向朋友分享我先前寫過《聆聽相關活動及改善方式的 ICF 代碼》,說明運用 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可以更細膩地進行活動編碼,探索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做為設計改善策略的重要資訊輸入。

同樣是「會議」,因為實際目的不同,對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同(因而編成不同的 ICF 代碼)。在前述例子中,會議對於朋友公司大神員工的功能可能是討論協調事情(ICF 編為 d355),或者他在多人會議中需要專心聆聽發言者的話語內容 (d160);對於我朋友來說,她更常在會議裡「做中階主管的工作」、與其他部門或上層組織建立及維持某種關係 (d740)。

對於 ICF 編碼為 d310, d350, d355 的會議活動需求,線上會議系統可以是很好的輔具 (e125);對於 ICF 編碼為 d155, d740 的會議活動需求,線上會議系統的促進效果很容易受限,甚至發生妨礙。

我提供職務再設計的輔導訪視時,一定會釐清活動的核心目的是什麼,再從「滿足核心目的」出發,設想改善策略。絕對不要落入「會議活動就是用某某輔具來改善」這種窠臼,會議對不同角色的意義與目的不同,同一位個案也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會議活動需求,需要以不同策略來滿足。除了會議,其他活動也一樣,運用 ICF 編碼可以協助我們在介入過程中釐清主要活動目的,成為促進活動及參與的重要基礎。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