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圍紀的生態演變

這一篇是我給數位文化誌的文章,於 2007/02/12 刊登在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4&f_ART_ID=57996 。請注意,這一篇文章並不授權各位讀者任意作為商業使用。

圍紀的生態演變

自從維基百科獲得了眾人的目光,成為 Web 2.0 典範之一後,圍紀的精神與重要性也逐漸被重視。然而維基百科並非圍紀的全部,圍紀也不是祇有維基百科這種可能而已。這一次,就讓筆者引領各位朋友們走過圍紀的生態演變,用這樣的角度來見證 Web 2.0 的成功秘訣。

忠實的讀者們可能已經發現,這並不是我首次談論圍紀,前年九月我就已經介紹過圍紀的基本精神:關鍵字、自動連結、快速語法、多人編輯、版本管理,不過當時我並沒有說這就是 Web 2.0 ,也沒有用任何花俏的標語加以包裝。

現在讓我們重新看看這些基本精神:圍紀正是 Web 2.0 的實做典範,而且是從「前 Web 1.0 時代」就開始嘗試與摸索。圍紀被設計成鼓勵使用者參與及貢獻內容,並且強調內容間的關連性;這裡有兩個重點:使用者(們!)及內容,關於這兩個元素要如何放進圍紀系統中,已經歷經了十多年的演化,而這對於想瞭解 Web 2.0 背後道理的人們來說,正是絕佳的觀察對象⸺透過圍紀,我們可以看出 Web 2.0 的特長與限制,並以此為基礎,啟迪對再下一個世代的想像。

圍紀發展的第一個特色,就是內容結構的扁平化,或者說是內容結構的再構,也就是先把所有的內容、節點都攤平在網頁系統上,然後再根據實際的情境把他們串接起來,而成為一叢一叢的知識。藉由強調後設的情境,這種扁平的內容結構反而更具彈性,能攜帶複雜的情境語意。可是,實做上到底要如何處理「情境」呢?各位耳熟能詳的一種解決方案就是我們前一次所談論過的「標籤」,當然即便是這種熱門的手法,也還有其發展的空間,由於前一次我已經提過了,在此便不再贅述。

不論是標籤這種由下而上的方法,或者是維基百科所採用的分類編目這種由上而下的方法,都是在巨觀地處理內容的語意情境;倘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該如何處理微觀的語意情境呢?這意思是說,很多資訊其實都具有其語意背景,例如任何一份食譜總少不了食材、工具、調理步驟這些元素,我們要如何能讓這些元素對彼此產生意義?微格 (Microformats) 就是基於這種需求而誕生的東西,因此也被稱做「真實世界的語意網」,舉凡食譜、通訊錄、地理資訊等,許許多多具備特殊情境脈絡的內容,都可以藉由微格來加以標記。好啦,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這種標記要如何放進 Web 2.0 裡?

為了要使用更複雜而精確的標記,我們需要先把現有的標記系統簡化,這就是 Markdown 以及千千萬萬種圍紀語法的目的。這也是圍紀發展的第二個特色:簡化的標記。這些簡化的標記一開始當然祇是為了滿足技客 (Geek) 們便於輸入的需求而已,但是隨著圍紀的演化與普及,這些圍紀語法開始朝向兩個方向並進:其一是延展,也就是前述先將語法弄簡單,再利用此時使用者所能接受的複雜承受度,把複雜的語法加回來,讓使用者的力氣可以花在刀口⸺建立內容的語意脈絡⸺上;其二是隱藏,也就是讓使用者連標記本身都不需要記得,直接用所見即所得 (WYSIWYG) 編輯器來編輯內容。這兩個發展方向並不互相衝突,因為隱藏的本身就是一種簡化,有助於語法的延展。

在圍紀的演變之中,由於有太多的分歧,導致不同派系的圍紀間很難互用內容,所以有個叫 WIKIWYG 的東西被發展出來,其功能就是能在各種不同的圍紀語法間做轉換,同時支援所見即所得的編輯。而這正是圍紀發展的第三個特色:重視資訊的可互通性。誠如去年年底時為各位所介紹過的,資訊的可互通性乃是 Web 2.0 一項相當重要的基礎,就連 Google 的 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 及其他新興的圍紀服務,都紛紛加入了各種檔案格式的匯入及匯出,其原因就是在於這個資訊的可互通性。

截至目前為止,我所提出來的三個圍紀生態演變特徵:內容結構的扁平化(重視語意及情境)、簡化的標記(便於延展功能)、以及資訊的可互通性,每一項都是 Web 2.0 很重要的特質;然而圍紀的發展除了這些特色外,卻還有個始終不變的限制,或許也訴說著 Web 2.0 的瓶頸,我稱之為「小圈圈主義」。

小圈圈主義指的是對於任何圍紀來說,其參與的成員一定要是同一個(人際)小圈圈內的人;即便是那些很大的、宣稱「任何人都可以來參與」的圍紀來說,事實的真相也是如此。因為唯有同一個小圈圈內的人,纔能維持在相近的文化情境中,纔有辦法維護彼此的貢獻。任何超出小圈圈外的參與,是有可能會被抹除得一乾二淨的⸺即便圍紀原先的設計是要保持一切參與痕跡也一樣,核心的「人」手上纔握有真正的權利,那些人多的地方實行的是君主/貴族制,而不是純然由程式維護的平等烏托邦。

這種小圈圈主義不但在圍紀中,也遍佈著各種 Web 2.0 服務,因此當我們思考著標籤的生命週期,或者看待資訊的可互通性時,都必須意識到小圈圈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個好的 Web 2.0 服務,並不是個把所有小圈圈打破並接成大圈圈的服務,反而是讓使用者能夠任意運作小圈圈的服務;同樣地,除了維基百科外,我們也可以預見會有更多立場/觀點與之不同的圍紀出現,或大或小,各自在這個多元複雜的世界中,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聚而分之,分而聚之,這種模糊曖昧的存在,也正是明日 Web 的樣態。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