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補綴!
這一篇是我給數位文化誌的文章,於 2006/06/29 刊登在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1&f_SUB_ID=425&f_ART_ID=36797 。請注意,這一篇文章並不授權各位讀者任意作為商業使用。
另,本文刊出後不久,由於似乎引起了一些討論,所以稍後中文維基台灣社群即於 2006/07/17 發表了一篇回應文章:《wiki共創:終結網路速食時代》,各位也許會想一併參考閱讀;不過我想在此要說明的是,我這篇文章無意挑釁或反對維基百科,而是指出可能的問題癥結及可行的施力點,並鼓勵使用者以更積極的心態去參與維基百科計畫或任何圍紀社群。另一方面就是,我相信也認同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因此也就沒有甚麼客觀或公正與否,但求問心無愧;如果有人硬是要給 J 某人冠上甚麼大帽子,那也由他去吧。(有心的朋友當然會發現我文中有著甚麼弦外之音,不過我想那大概要留給另一篇專文了。)再次強調,淪為舌戰筆戰是沒有意義的,真的去做些事、做些改變,纔有價值。
喔,對了,數位文化誌的編輯總是會找出跟我要強調的重點所不同的一段話,當作文章的引言(通常還很具煽動性,真糟糕),這不知道要說是我文筆差還是編輯總是看到奇怪的地方了……
歡迎補綴!
從事自由軟體或開放源碼軟體開發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圈子裏兩個很重要的信念:「盡早釋出、時時釋出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以及「歡迎補綴 (Patch welcome!)」。這兩個信念對於軟體的開發,尤其是多人協同開發來說非常的重要;「盡早釋出」可以協助社群的每一份子掌握大家各自專注於哪些事情上,使得不必要的重工得以減少,而「時時釋出」則能夠讓各項工作的進度也同時為眾人所掌握,並且避免因開發者自己的電腦發生意外而讓心血結晶付之一炬。至於「歡迎補綴」更是重要,因為這個信念鼓勵著社群的成員直接做出貢獻⸺以實際建設取代虛妄紛爭,知道有甚麼好的、別人可能不知道的,就馬上去做。
這樣子的信念及態度,使得這些社群的發展日益蓬勃,鮮少有人浪費力氣在口舌之戰、浪費在批評別人的不是,或者「嘴砲」上。「我覺得這套系統應該加上如何如何的功能,並且使用上要保持怎樣怎樣的簡單」這類的評論固然還是有,但是更多人會選擇直接送出實際修改程式碼的補綴檔,讓各種選擇與可能性變得清晰而明白,負責程式開發的人祇需要考慮程式發展的走向,選擇合用的補綴,並且驗證這些補綴的品質,很快地就有了更多功能、更強大、更穩健的程式了。
這類「共同貢獻」的著作方式,逐漸地也從技客普及到了一般大眾,隨之興起的便是圍紀 (Wiki);而在眾多圍紀中,最廣為人知、使用者數量及內容量最為龐大的,莫過於維基百科 (Wikipedia) 了。如果從相同的角度來看,「盡早釋出,時時釋出」以及「歡迎補綴」的作法對於維基百科來說,也一樣地適用,不但可以幫助所謂「維基人」社群的壯大,也可以讓維基百科的成長更具建設性。
然而很不幸地,維基百科從本質上或多或少就抑止了這樣的合作模式。中文譯名「維基百科」雖然說這個譯名乃是要展現「作為一個網路知識庫的精神」,但是「維基」二字其實表明其目的是要成為「系物的大繩」、「基石」之意,實有「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道統」之意。這件事很不明顯: Wikipedia 乃是以 pedia 為體、以 wiki 為用的東西,也就是透過圍紀的手段來達成百科全書(這跟「以百科全書的文體來實做圍紀」恰恰相反);意思是說,雖然整個維基百科的參與看起來很自由、很開放,但是其決策、行政乃至於最終的產物,卻是集權而壟斷的。維基百科的爸爸 Jimmy Wales 坦承維基百科的「治理」運用了貴族制與君王制的社會方法,並且在面臨紛爭的時候其實是讓「溫柔的獨裁者」出面解決。
或許對於一個勇於貢獻的文化團體來說,這樣的社會方法的確扮演著合理牽制的良好角色,可以讓一切一切都保持行進;但是對於中文社群(這不僅僅是本地社群,我們在討論的是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組成互動)來說,就筆者所參與、觀察到部分,卻沒有這麼理想。維基百科追求的幾乎是一開始就「政治正確、內容完整」的東西,然而對於比較冷僻的內容來說,恐怕往往會被冠上「不知所云」而被中文維基管理員開啟投票刪除;另外也有人從小東西開始寫,但是被中文維基管理員以「現階段過於細分的分類」為由開啟投票刪除。另外也還有許多像是「維基百科不是部落格」、「維基百科不是評論集」、「缺乏重要性」、「內容過於原創性」、「內容版權不明」、「內容不像百科全書」、「素質低下」、「中文維基百科不是漢字維基百科」等奇奇怪怪的原因,已經快要接近「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地步了。
撇開中文維基百科內的政治問題(這超出了本文所要討論的議題了,也許日後有機會再來談),對於參與的人們來說所造成的最大困境在於,由於維基百科過於強調其政治正確的立場(雖然很少如此承認),對於內容的態度往往是刪除優先於補綴,許多也許要經過半年以上、多人貢獻纔能被補完的內容,在頭一個月甚至頭一週就會被刪除了。別說是「歡迎補綴」,許多東西在維基百科中其實是無從補綴的。「自由的百科」的作者們沒能像自由軟體的作者們一樣,面對各種奇怪的意見說著「歡迎補綴」,無怪乎有人深深感慨「……原來維基百科對條目有如此嚴格的要求,不啻學術性,全球關注度、持久影響力、高級品味等均缺一不可,更要文筆優雅,妙筆生花……」。的確「寧缺勿濫」是一種作法,但是卻是相當菁英主義的一種作法,也是可能「錯殺一百」的作法。
有機會的話,筆者建議不妨參照自由軟體開發社群的模式,將維基百科分岔成不同的分支,分別著重在「穩當的版本」跟「鼓勵新內容的版本」,如此不但能滿足維基百科原本的立場,更重要的是更多尚待修訂的內容也有了得以被補綴的機會。
近年來不少有心人士想要推動中文維基社群的成長,也到社區大學教導老一輩的人們使用維基百科,但以筆者的看法,卻是應該先從「歡迎補綴」的風氣著手,否則越多的參與祇會有越多的挫折,長遠來看並非好事。以建設取代空泛的批評,或者至少在批評的時候同時提出可行的建設性作法,這樣子纔能事半功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