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選配:口罩模式
先前我提到為了對應人人佩戴口罩的生活型態,現在我出門(工作、買菜)習慣佩戴助聽器,比較敏銳的人可能一直想問:要怎麼選配調整?
有些助聽器及輔聽器廠牌直接在產品內加入「口罩模式」(例如 Signia、Starkey、Otoadd),有些助聽器廠牌則提供口罩模式選配指南(例如 Oticon),這些廠牌的國內經銷商應該早已開始提供選配調整服務。但是任何專業聽力師應該都會想問這幾個問題:
- 有沒有各種聽覺科技皆適用的口罩模式調整指南?
- 產品內建的口罩模式真的有用嗎?能不能客觀驗證口罩模式的增益效果?
以下說明我自己調整口罩模式的參考依據,以及建議採用的驗證方式。
去年澳洲國家聲學實驗室(National Acoustic Laboratories,NAL)發佈了《NAL 口罩模式調整指南》,這是我的主要參考依據;我實際上的考量比 NAL 的版本略多一點,茲翻譯、整理、補充完整步驟程序如下:
- 確認助聽器的調整在「說話者未佩戴口罩」的情況下已經達到理想目標,建議採用歐洲聽力設備製造商協會(European Hearing Instru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EHIMA)提供的國際語音測試訊號(International Speech Test Signal,ISTS)進行實耳測量驗證
- 保留原有聆聽程式不要更動,製作聆聽程式副本,重新命名為「口罩模式」,只對這個手動聆聽程式進行調整
- 只針對小音量(50 dB SPL)及一般音量(65 dB SPL)額外提高增益值
- 1,000 Hz 及以下頻率範圍
- 多增加 1 分貝的增益
- 1,500 Hz 頻率範圍
- 多增加 2 分貝的增益
- 2,000 Hz 頻率範圍
- 多增加 4 分貝的增益
- 3,000 Hz 頻率範圍
- 多增加 5 分貝的增益
- 4,000 Hz 及以上頻率範圍
- 多增加 6 分貝的增益
- 確認調整後不會造成回授音
- 確認調整過程中沒有造成大音量(80 dB SPL)增益值及最大輸出音量(maximum power output,MPO)的明顯改變
- 確認調整後的音質沒有產生異常情況(例如明顯的尖峰消除失真)
- 採用較聚焦的指向性麥克風設置及最強的噪音抑制功能
- 可考慮將「口罩模式」設為預設的聆聽程式,或者第一個手動聆聽程式
- 使用模擬佩戴口罩後的 ISTS 測試訊號(RAR 格式壓縮檔下載)進行實耳測量,驗證口罩模式的實耳增益後輸出(Real-ear aided responses,REAR)
- 定義:標準情境
- 指最前面第一步的助聽器原始聆聽程式搭配標準 ISTS 測試訊號的實耳測量結果
- 定義:口罩情境
- 指助聽器切換到口罩模式,搭配模擬佩戴口罩後 ISTS 測試訊號的實耳測量結果
- 50 dB SPL 輸入
- 理想結果:口罩情境的 REAR 與標準情境的 REAR 應該很相近
- 65 dB SPL 輸入
- 理想結果:口罩情境的 REAR 與標準情境的 REAR 應該很相近
- 75 dB SPL 輸入
- 口罩情境的 REAR 可能低於標準情境的 REAR,尤其在 4,000 Hz 以上頻率範圍可能相差達到 6 分貝
- MPO(85 dB SPL 掃頻純音輸入)
- 理想結果:口罩情境的 MPO 不應該超出標準情境的 MPO 或不舒適音量(uncomfortable level,UCL)
前面提供的「模擬佩戴口罩後的 ISTS 測試訊號」是我拿原始的標準 ISTS 測試訊號聲音檔,依照《NAL 口罩模式調整指南》描述的規格,減少各頻率範圍音量後得到的聲音檔案。較新的實耳測量儀器應該已內建標準 ISTS 測試訊號,「模擬佩戴口罩後的測試訊號」則需要以自訂測試訊號功能放入各儀器使用。
《NAL 口罩模式調整指南》沒有特別說明只調整某些輸入音量的增益設定,我只針對小音量及一般音量進行調整的原因,是想避免最大輸出變動後超出不舒適音量或造成失真等情況。
最後請務必注意:如果原本助聽器運用頻率降轉策略,光是依照前面這些步驟來調整及驗證可能還不夠,建議要把需要辨識的高頻子音聲音,模擬佩戴口罩後的頻譜特性,利用實耳測量的方式進行驗證及調整。由於各廠牌助聽器採用的頻率降轉策略差異很大,連帶要進行口罩模式的調整與驗證方式也很不同,這裡暫不詳談,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