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從標點符號說起

人活在情境當中。

很久以前,魚骨頭跟我聊天的時候,扯到某個心理學派的理論,認為我們之所以能夠知道某個東西是甚麼,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知道那個東西是甚麼,而是從那個東西所處的背景得知。(好像繞口令)

人活在情境當中。

情境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徹底扭轉一個人的世界觀;至少這陣子我光從全形符號的使用中,深深地開始感到惶恐與不安。

魚骨頭用微軟新注音,你會注意到他把所有的全形圓括弧()通通變成了角括弧〈〉

更多的人使用微軟新注音,你會注意到他們把刪節號……變成了一堆句號。。。或一堆頓號、、、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視覺的污染,是跟注音文沒有兩樣的事情。標點符號的誤用跟注音文有甚麼關聯呢?你不難發現,這兩種現象的產生都來自於:一、輸入法,以及,二、懶惰。

懶惰是人類的天性,更是促進文明進步的動力,暫且我們就不要去爭議甚麼「該有的懶惰」以及「不該有的懶惰」了。倒是這個「輸入法」,卻很可以討論。

輸入法是一種工具,就跟你拿筆寫字、他們用英文交談一樣。作為「溝通的工具」,這些東西必須跟「語言」一樣,具備有「輕易使用」的特性;也就是說,今天我拿鍵盤書寫,那麼我輸入文字或者是標點符號的時候,都應該要能夠暢意而為,都要能夠有效率地傾印我的思維。如果任何工具沒辦法滿足這個最基本的需求,那麼就不是一個好工具。

另外還有一種更糟糕的情況,也就是當這樣工具非但不能滿足我的需求,還會扭曲我的意識。我明明按的是「`」和「Shift」-「9」,而不是「`」和「Shift」-「,」,輸入法就應該要給我「(」而不是「〈」。

妳不要小看這些旁枝末節的微小差異,他們卻足以左右任何一份文件的風格及樣式。「媒體即是訊息」,「輸入的過程即是文本流竄」。妳豈還不能自覺?

洗鍊文字的同時,請不要忽略了標點符號;它們的訊息承載量不見得會比任何一個字符來得少。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