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 Auracast 的應用推廣設想
前一陣子,有位聽力學界的教授來信討論「在台灣可以如何推廣 Auracast 這樣的技術和應用」。我當時的想法大致如下……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幾個角度來討論。
首先是 Auracast 的使用操作邏輯,我認為現有的使用體驗還不夠理想。
感應線圈迴路的優勢之一,在於操作足夠簡便,接收端(使用者)只需要把音源切換到 T 或 M+T 模式,之後基本上就可以(暫時)不必再理會,只要進入線圈範圍就會開始接收訊號,離開線圈範圍就自然失去訊號,從一個線圈區域移動到另一個線圈區域也是自動地轉移銜接。接收端(使用者)即使還沒進入線圈區域,也可以提早切換到 T 或 M+T 模式,設定後就不必再理會。當然相對地,感應線圈迴路的技術眉角在於規劃舖設,也就是服務提供端要如何框出有效的區域,以及如何避免區域間的干擾等。
Auracast 的操作卻複雜得多。接收端(使用者)必須在進入有效訊號範圍內,接收到 Auracast 通知,才能開始選擇要接收的頻道、輸入密碼(如果需要),使用者移動到另一個區域(例如從車站移動到車上)之後,每次都需要重複上述操作。除了已經預先配置好的成套設備(就是導覽設備那種),其他使用情境不論是助聽輔具或消費級耳機設備等,目前幾乎都需要依賴額外的 Auracast Assistant 設備(例如智慧型手機)來進行上述操作。
在 Explained: How to join an Auracast™ broadcast 的描述中,如果是「不使用 Auracast Assistant」的情境,目前設想的操作機制是在接收端設備有個按鈕,可以接收或切換公開(不設密碼的) Auracast 訊號源,但是這仍然需要「使用者知道目前所在的區域有 Auracast」的前提,無法事先決定;若採用接收到 Auracast broadcast advertisements 的時候直接在設備上發出聲音提示的機制,實務上則可能很惱人,也很容易打斷重要聆聽,並不理想。
目前也有些 Auracast Assistant 實作自動加入已儲存的 Auracast 廣播的功能,在某個程度上改善使用體驗,但只對於常態的生活作息有幫助,只要稍微離開「舒適圈」就沒用了。
我目前的想像中,如果要改善使用體驗,可能需要定義某個共用的廣播名稱,例如就叫「PA」之類的 (public announce),可以讓接收端自動連上;而實務上雖然名稱相同,實際的廣播 ID 仍然會不同,所以還需要在接收端可以自動轉移到訊號較強的另一個廣播 ID 的機制。至少要能夠有這樣的機制,Auracast 的易用程度才能夠跟感應線圈迴路相較。
第二個要討論的是 Auracast 的使用情境。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團體導覽系統,不再贅述。需要略加補充說明的是 Auracast 在個人化導覽(例如位置定位/地點信標/二維條碼等導覽機制)派不上用場。
近 10 年來台灣也開始仿效國外舉辦耳機派對/默日狂歡,這是很適合運用 Auracast 的情境;尤其這類活動早已實踐「同一個場地提供多組 DJ 頻道」的做法,運用 Auracast 可以無限制地擴充頻道數量,也可以讓參與者使用自己慣用的耳機。
上述這兩種使用情境,都是屬於「跟著人」的設備模式,只要提供導覽/舉辦活動的單位願意買入,就能夠攜帶設備到處提供服務。
研討會或會議場合,尤其是提供同步口譯或有多軌議程的情況,都是 Auracast 擅長發揮的情境。但是並不表示 Auracast 適合用於所有的課堂情境,畢竟其延遲時間最短也要 30 毫秒,在幼兒園至中學階段並不是那麼合用。
上述這種使用情境,多半屬於「固定地點」的設備模式,需要管理場地的單位願意買入(跟空間的整體音響設備搭配),才能提供服務;稍微例外的是台灣由於幾乎沒有什麼場地是把同步口譯納入規劃,所以同步口譯的服務提供商反而會自行準備額外的音訊設備,又回到「跟著人」的設備模式。
而在「固定地點」的設備模式中,台灣多數場地的管理單位大概都是找單一的音響系統商做統包,而不會去在意(或根本缺乏相關知識)採用的技術。例如,試想「學校教室要如何全面採用 Auracast」?各種主要的阻礙關鍵就會浮現了。
居家電視聆聽輔具很適合 Auracast。然而現行的方案多半是把 Auracast 廣播發射器外接到電視機,意味著只能廣播單一音訊內容;如果是電視機直接整合 Auracast 的話,才有辦法支援雙語 (dual sound)、多語配音 (dubbing)、口述影像 (audio description) 分別以不同頻道廣播。
在英國等國家,居家電視聆聽輔具是生活輔具補助的項目,實務上包括「免費到民眾家裡舖設感應線圈迴路連接電視機」及「免費提供紅外線無線耳機系統」等,但是台灣沒有提供這類的輔具補助。沒有補助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身心障礙團體提出過有這類需求,其實台灣的市場上也看不到這類輔具產品,這又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台灣從很早以前就實施電視節目非隱藏式字幕(當時主要是政治目的,推行國語運動以及打壓方言,而不是親和力考量),然後很多台灣人很喜歡把電視聲音開很大聲(跟卡拉 OK 開很大聲的習慣是相通的),不論在戶外、醫院、公共運輸系統上也都習慣把影片跟手機音量開很大聲,直到最近一、兩年台灣社會才開始宣導寧靜環境,多數人對於「聲音開很大聲」的情況也是容忍而不大干涉,這兩個原因導致電視聆聽輔具在台灣的需求很難顯現。
電影院也適合運用 Auracast(用途需求跟電視很像),但是台灣的電影院基本上除了保留輪椅座位區,在法規上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的無障礙規範,包括同樣因為盛行非隱藏式字幕所以也不像美國那樣有著(多語)字幕機的借用機制;另一方面,做為口述主要需求者的視障者團體,近年來在台灣主推的方案是口述影像共融,這種模式也會降低電影院採用 Auracast 的需求。
第三要從法規跟文化面來討論。
美國以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 規範第二條適用對象(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及第三條適用對象(對公眾提供服務之商業組織及非營利組織)應提供聆聽輔助系統,這大概是目前最能推動採用 Auracast 的主力(全稱為 Auracast Broadcast Audio used as part of an Assistive Listening System
),但目前 Auracast 是否能夠滿足 ADA 的要求還沒有確立下來,預計最快也要到 2027 年之後才有定論。
台灣的法規對此則毫無要求。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幾乎沒有建置感應線圈迴路的原因。沒有需求也導致沒有廠商提供相關服務或產品,沒有服務或產品導致台灣的聽障者團體幾乎對感應線圈迴路沒有認知而沒有提出過相關需求,故從未倡議相關法規。
台灣的各種建築空間向來是以「拍攝起來好看、氣派」為優先考量,還不用談到聆聽輔助系統,絕大多數的空間聲響簡直可以說是悲劇;更令我感到詫異的是,我到過許多空間聲響特性很糟的助聽器公司以及社會福利機構(含輔具資源中心)。在空間聲響特性普遍不佳的情況之下,台灣發展出的廉價解決方案是……跑馬燈。跑馬燈本身的問題跟障礙非常多,近年來開始逐漸接替跑馬燈的是各種(同樣設計得很有問題的)資訊看板,這些在「只求有」的前提下是最便宜的方案,尤其「看得到、好驗收」完全適合台灣的採購相關法規要求,反而成為在台灣推廣 Auracast 的最大競爭對手。
就算在最應該講究語音聲學效果的會議室場合,在台灣都不是那麼容易。以我在衛生福利部開會的經驗來說,雖然各會議室都在座位上配置發言麥克風,但並不是每一間會議室的桌上發言麥克風都配備 3.5㎜ 耳機插口,就算配備耳機插口我也敢說幾乎沒有人使用,因為衛生福利部自己用膠帶把這些插口封住了(我大概是唯一每次開會都會把膠帶撕開,使用這些插口的人);我也遇過很多公家機關的會議室雖然配置含耳機插口的桌上發言麥克風,但是音訊線路卻不連接,導致這些插口沒有聲音訊號。更多會議室完全沒有配置麥克風等設備,也經常在會議中遇到堅持不使用麥克風發言的人,彷彿比較在乎「我有發言」,而不真的在乎其他人能否順利聆聽。若深究下去,我傾向於認為這是潛藏在台灣文化中的能力歧視 (ableism)。
總而言之,我認為以台灣的現狀來說,很難去期待有辦法以聆聽輔具策略的角度來推廣 Auracast。我認為最值得嘗試的路線,是先從前面提過的耳機派對/默日狂歡展開,先針對活躍的一般消費級聆聽設備使用者(而不是音響迷,也不是聽障者團體)帶動各種 Auracast 設備的使用及普及,以及凸顯 Auracast 的優勢,這樣才能帶動接收端設備的能見度及普及,接著才有辦法讓發射端的使用者(機關團體)增加買入意願,然後「這麼巧地,很多助聽器也能支援」的情況下,聽障者團體才會逐漸發現到自己的需求。
相關資訊補充:在國外的聽障者社群間,可以發現有幾間無線音訊廠商相當努力地在跟使用者互動,想要開拓 Auracast 使用情境及完善相關產品線。對這塊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 HomeSpot、FlooGoo、Avantree、MoerLab(隨意排序,先後不代表任何意義)等廠牌的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