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端點
語言是文化的骨幹,語言學家可以從語言的內容架構來得知一個文化的概略,正如同生物學家能夠從動物的骨架猜測牠們的外貌一般。
這是我從「 The Languages of Tolkien's Middle-Earth 」讀到的;而今天稍早,我確實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
我深刻瞭解到,兩個人敘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會用迥然不同的措辭(以及語意);舉例來說,當我說著「妳可以一整個星期甚麼都不做」的時候,我並不是真的指著要喫喝拉撒睡過一週;同樣的事情,對她來說,她會用的描述口吻則會是「那個星期我很忙碌,每天忙著到處走路,晚上則忙著規劃隔天的行程」(當然這不真的出自她口中,我祇是要顯出對比)。
我覺得有趣之處在於「溝通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妥協」,而且不單單祇是對於特定事件/決策的妥協,更多時候暗暗進行的其實是語意層面的妥協 — 這也就是用字遣詞的妥協。為了要消弭誤解、為了要增加溝通效率,至少有一方得早先發現這回事,然後學習對方的語言(或,文化),如此纔能夠溝通。這就是妥協。
有的人會執著於「不變」,但對我來說,學著用對方的語言跟對方說話絕非「改變自己的觀念」,這祇是一種翻譯、或闡釋而已。而我唯一需要特別費神的地方,也祇有在於不要讓自己被兩個語言系統中看/聽/讀/念似相同的兩個詞給搞混了 — 它們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意思。
有人會覺得這樣子很累,但我卻覺得很有趣,而且相當具有啟迪性。
我說,這就是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