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雜談行動工作環境

這一篇是我給數位文化誌的文章,寫這個題目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買了一支 SanDisk Cruzer Contour U3 隨身碟,纔連帶做了點研究。這一篇文章於 2007/11/19 刊登在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6&f_ART_ID=97325 。請注意,這一篇文章並不授權各位讀者任意作為商業使用。

雜談行動工作環境

國內最大的年度開放源碼社群活動 COSCUP 日前剛落幕,在今年的議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畫面:OLPC (One Laptop Per Child) 的開發者 Mike Fletcher,在講台上使用一台 ASUS Eee PC,簡報 OLPC 計畫。

相信許多讀者對於 Eee PC 與 OLPC 關系的第一印象,就是覺得他們是競爭的對手:畢竟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兩者都是以低價為主要訴求的產品,也都強調著耐用性;Eee PC 的藍本 Intel Classmate PC 更是在這個領域中,直接與 OLPC 槓上的一方。這讓他們的同台登場饒富趣味。

不過,在 Eee PC 與 OLPC 開發者先後描述了他們自己的理想後,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看到一些不同於台面上商業競爭的風采。

儘管這幾間公司在行銷、宣傳、策略上必然會有諸多作為,但是 OLPC 的開發者其實是熱衷於「教育」這個事業的。根據他們的說法,之所以會跳下來做 OLPC 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時希望,OLPC 可以不是 Laptop 或 PC,藉由網路、日誌等方式,來把 OLPC 定位在「移動式的學習用具」上。包括像 OLPC 的「工作」導向設計、同步功能等,都是為了要面對這些挑戰而規劃出來的。

而此時此刻,我們也知道 OLPC 團隊還在挑戰著更多的困難,像是極度缺乏電力的地區、嚴苛的日曬雨淋、以及失竊跟黑市等問題。林林總總,讓我們可以明白,其實 OLPC 更像是目的特定的電子書包,而不是泛用型的電腦。

另一方面,Eee PC 從一開始就不像是給小孩使用的。在華碩的廣告與宣傳中,可以看到的是更多進階應用的發展可能。雖然七吋小螢幕、800×480 解析度對於文字工作者、美術工作者、需要向客戶簡報的商務人士來說實在是不怎麼能接受,但是它確實有著許多基本的輸入輸出周邊介面(USB 2.0、SD/MMC、VGA D-Sub、RJ-11、RJ-45),不論是帶出去接投影機,或者是工程師作為外出工作機,都還是挺方便的。

有個朋友就因為即將要出差到治安不佳的國家,必須為了在路上隨時可能被搶劫做最壞的打算,所以他就選擇了 Eee PC 作為隨身的工作機,取其便於攜帶、售價相對低廉的優勢。這位朋友的用法其實也相當有趣:他並不是在 Eee PC 上面打造專屬的工作環境,而是將工作環境存放在外接的 USB 隨身碟上,至於各種工作資料則是存放在 SDHC 記憶卡上。Eee PC 對他來說祇是個伸手可及的、用來執行軟體的硬體罷了⸺就算被偷被搶,他也還是能很快地回到工作中,因為工作環境與工作檔案都另外保存(在隨身碟及記憶卡中)了。

隨著現代人的工作模式變遷,像上述這樣的情況也日益普遍,許多人每天必須往返於數個工作地點之間,從一台電腦換到另一台電腦,如何接續未完成的工作,並且在不同的電腦上維持相同或相似的作業習慣,也成為許多人的需求。尤其當這些電腦都還不是只有一個人會使用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像這樣的需求,並不是最近纔出現的;大約在 2005 年左右,USB 隨身碟大廠 SanDisk 推出了 U3 平台的,除了讓使用者可以把自己慣用的應用程式帶著跑之外,也標榜著這些應用程式的組態設定、自訂偏好、使用歷程(例如瀏覽器的書籤、最近開啟過的檔案等)亦能跟著使用者四處移動,而不會留存在宿主電腦上。

接下來,U3 的主要競爭者,來自以色列的 Ceedo(另外有個 PowerToGo,其實是拿 Ceedo 掛牌而已,骨子裡是一樣的東西)、來自美國的 MojoPak,以及最近纔出現的、來自印度的 i-flapp Apps-D,則試圖要更進一步地把整個作業環境塞進 USB 隨身碟,讓你能像執行 VMWare 那類虛擬電腦一般地使用 USB 隨身碟,並使用原本宿主電腦上的資源如印表機、網路、其他程式跟文件檔案等。這類系統的效能甚至已經進展到足以讓你把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 或 Half-Life 2 等遊戲裝進隨身碟,用你手邊能獲得的電腦來執行。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起多年前一度興起、但終究沒有成功的「網路電腦」⸺沒有硬碟、讀寫運算均仰賴網路及遠端伺服器的電腦。的確 U3 邁入了第三年仍然沒有大紅大紫,因為硬體廠需要付授權金,而使用者發現自己得另外花錢購買一些專門針對 U3 環境修改過的軟體,即便這些軟體的普通版本已經花錢買過了;Ceedo 與 MojoPak 也還沒有走紅,因為宣稱歸宣稱,還是有一些軟體沒辦法如他們所說的一般,無障礙地安裝在隨身碟上;i-flapp Apps-D 則是連試用版、程式畫面都沒有提供,唯一的簡介影片語焉不詳,讓人無法放心地大膽購買使用。

的確,我們很難看出這些系統、平台是否滿足主流使用者族群的期待,但是從網路電腦到本文所提到的這些硬體、軟體的演變,不難理解人們除了希望能到處都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資源外,對於把自己的東西(程式、文件、檔案)留在自己手上,也有著相同強烈的渴望。

以此為鏡,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如 Google 這類提供網路應用程式(例如 Google 文件、行事曆等)的公司,也要回過頭來發展像 Google Gears 這種軟體,幫助使用者把程式跟文件留在離線的電腦上了。而無疑地,使用者的這種渴望與期待,對於未來的資訊設施的設計,尤其是所謂的 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的發展,也會是不容忽略的一環。究竟這樣的需求會如何被滿足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