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 靈活運用自主學習班:「Web 2.0 網路概論」講義
講義下載
本講義除供線上瀏覽外,另提供 Adobe PDF 格式的檔案,下載網址為:
http://Jedi.org/p4/slide/20080421-20080425/handout-web2.0.pdf
Web 2.0 概論
最近這幾年間,「Web 2.0」突然成為當紅炸子雞,也變成行銷熱門術語,不管甚麼都要跟「2.0」扯上關係,就連建商賣房子都會加個「2.0」或「二代」等。但是,到底甚麼是「Web 2.0」呢?它又如何影響著我們呢?
2004 年時,提姆‧歐萊禮(也就是歐萊禮媒體集團的老闆)與幾位伙伴在一次腦力激盪的過程當中,提出了一個「現在的網路應用,跟達康(dot-com)時期有甚麼不同」的想法,列舉了一些典範轉移的例子:
- DoubleClick → Google AdSense
- Ofoto → Flickr
- Akamai → BitTorrent
- mp3.com → Napster
- Britannica Online → Wikipedia
- 個人網站 → 部落格
- evite → upcoming.org 及 EVDB
- 網域名稱投機 → 搜尋引擎最佳化
- 網頁瀏覽數 → 單次點擊成本
- 畫面搜刮 → 網路服務
- 發佈 → 參與
- 內容管理系統 → 圍紀
- 目錄(黃頁) → 標籤
- 沾黏性 → 聚合
- ……
於是,他們認為「如果以前那樣叫 1.0 版,現在這樣就可以叫 2.0 版了」,「Web 2.0」的說法於是誕生。
從這樣的由來中,我們可以發現 Web 2.0 並沒有任何明確的定義,所有的媒體解讀都是後來附加上去的;甚至有些典範轉移的例子跟網頁(Web)實在扯不上關係,那麼這個 2.0 到底跟 1.0 差在哪裡呢?
在這些彼此不見得有交集的例子當中,唯一的共通點是:現在(2.0)的做法顛覆了以前(1.0)的做法,而且是以前(1.0)的人所難以想像得到的。用白話一點的說法來解釋,如果人們對「網頁」有個概略的印象,那麼所謂的 Web 2.0 也就是「不像網頁的網頁」了。
這種「不像網頁的,纔是網頁(2.0)」的論點,其實又與「後現代」契合;或者說,如果要套用這種「2.0」的流行的話,「後現代」也就是「現代 2.0」。
再讓我們回頭看看網頁。以前的網頁(Web 1.0)是一種靜態、單向溝通的媒介,比較像是文宣DM傳單之類的東西;所以如果要讓網頁不像網頁的話,你會想到甚麼?動態、雙向溝通的媒介嗎?事實上這樣還稱不上 2.0。靜態的對稱是動態,這沒問題;單向溝通的對稱卻是多向溝通──除了作者對讀者、讀者對作者這兩個方向外,讀者也可以是作者,作者也可以是讀者,而且作者對作者、讀者對讀者間也有溝通,另外還有一群作者與讀者的混合,跟另一群作者與讀者的溝通等。除此之外,「媒介」的概念也要被顛覆,於是網頁 2.0 版將不再只是媒介,還可以是其他各種東西,像是平台、服務、應用程式、作業系統、虛擬電腦、集體意識、日常生活等,一切資訊科技可以觸及的領域,都可能與 Web 2.0 難以分割。
下次當你聽到有人說,「Web 2.0 就是由使用者產出內容」、「Web 2.0 就是社群」、「Web 2.0 就是 AJAX 技術」、「Web 2.0 就是標籤」時,表示這些人還在用 1.0 的思維、還在以 Web 1.0 的態度面對現在的網頁,或者只是,在消費「Web 2.0」這個名稱而已。
面對 Web 2.0,就要拋棄一切的成見,跳脫「網路」的框架,重新思考「我要做些甚麼」,那往往會更貼近真正的 Web 2.0。Web 2.0 的本質就是一種多變、多型、沒有定性、沒有明確定義與邊界的概念,因此也不會有甚麼明白的終點或成果;下個月的 Web 2.0 鐵定跟現在又有所不同,但是你將知道,那種不甘被侷限、勇於嘗試與實驗的精神,一直都會是 Web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