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開始的結束,也不是結束的開始
幾天前我在交大有一場演講,不過我覺得當時因為對聽眾組成的掌握程度有限,所以內容略微凌亂了一點。
經過這兩天的思考,我大概整理了一些當時沒有講得很明白的重點,就提出來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這些想法。
部落格 (Blog) 、圍紀 (Wiki) 這種東西的目的是甚麼?
我相信 Blog 跟 Wiki 都是 Socialware 發展下的產物;傳統的 Socialware 在發展時太注重「社交 (Social) 」關係的具體化呈現,像是 Orkut 之類的服務都是這樣,想要把「人脈」這個東西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這一些系統逐漸遇到了瓶頸,人們透過這些系統的確親眼看到了「人脈」,但是卻完全沒有辦法透過這些系統來成功地建立新的關係、或加深已有的關係。
這樣的問題一直到 Blog 和 Wiki 盛行起來之後,纔逐漸被解決掉。因為這些工具在發展的方向上,都是致力於讓「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取得別人的想法」變得更為容易的;當工具改善了,事情真的變得簡單容易了,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樂於做這些事。我們會看到最近如 Wallop 或 Yahoo 360° 等,都是這種概念的進一步實做/試驗。
所以 Blog 和 Wiki 到底有些甚麼新鮮的?
其實沒有。 Blog 和 Wiki 背後的概念都很直觀,根本就是人們數千年來原始的思考方式的再現,祇不過許多應用程式發展之初,因為種種主觀客觀的因素,沒有採用那些邏輯跟觀念來設計,而許多 Blog 系統以及 Wiki 系統在多年的發展過程裏,致力於把這些原本該被做出來的東西,實現成真正每個人可以用的東西。
這一兩年來,這些系統終於成熟到了穩定性、可用性都有了相當的程度,也真正能夠讓一般人也都拿來使用,所以纔走紅、纔會一夕之間大家都在用。
另一方面,這些系統的成熟,也正是向世人宣告著,「符合人類思維模式的系統,真的可行」。如果要說 Blog 或 Wiki 引起了甚麼軒然大波,我想應該也是這種宣告所造成的吧;它讓系統開發者驚覺這些事情的可能性不再受限,更多的如果其實都是能被實做出來的。
既然 Blog 和 Wiki 漸趨成熟,那麼他們的開發即將告結嗎?接下來還有甚麼發展的空間?
其實現在妳我所使用的 Blog 系統或 Wiki 系統,都祇是這類嘗試的起步而已;他們並非開始的結束,更非結束的開始,接下來可以做的事還多著呢。誠如我所說過的, Blog 和 Wiki 都是為了讓「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取得別人的想法」變得更容易、更直觀,而且因為他們都是使用網頁介面開發的系統,所以也能夠把各種最新的網頁技術納為所用;現行多數的 Blog 或 Wiki 所能分享的,都還祇是使用文字所表達的資訊,可是人們對此的需求遠遠超出現在的樣子。
許多人渴望能透過網路,尋覓知己;他們不祇想藉由文字交流情感,他們還想交流自己所見、所聽、所聞、所嘗的一切生活經驗。妳可以看到部分 Blog 服務商支援 Moblog , Blogger 支援 AudioBlogger , Flickr 直接透過圖片來成為交流的內容, MSN Space 支援播放清單以及即時傳訊軟體, Atlassian Confluence 把群組跟迴響加進了 Wiki , MediaWiki 除了多媒體支援外還加強了多種語系並存的能力……敏銳的朋友可能已經從這些實驗裏看到了 Blog 與 Wiki 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了:更多樣的媒體、更容易的分享。
在這場塵埃未定的大戰中,並不是誰的功能多就能獲勝,更不是今天甲公司推出了某服務,乙公司抄過去就能有一樣的效果…… Blog 與 Wiki 在本質上都是要貼近人本能的思維模式的,如果走向了功能多而雜的局面,那可就是背道而馳了。如何讓可能性變多,而使用習慣卻能保持一致且簡單,這纔是致勝的關鍵。
為什麼那麼多公司都在推 Blog 服務?獲利在哪裡?
我一開始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 Blog 跟 Wiki 是在補其他 Socialware 在互動的「內容」上的不足;有了這項能力,人們纔能發展更多的人際關係。那麼這種人際關係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有甚麼好處呢?我想至少有三個方面可以獲益:
- 人氣:人際活動可以匯集人氣、能夠匯聚人群。有了消費者群之後,企業纔有牟利的基礎。
- 內容:因為使用這些服務所進行的交流是有「料」的,分析這些溝通的「內容」將能為企業帶來更為精確的市場需求。 Google 的 AdSense 技術就是這個想法的實做。
- 團體:物以類聚、人以群居,摒除了現實空間的隔閡,透過網路而聚在一塊兒的人們通常在喜好、習慣上更為接近,而且 Blog 及 Wiki 所造成的小圈圈效應及口耳相傳效應是非常強烈的。在這種系統中,如果能對關鍵的一兩個節點造成影響,收益將是非常多倍的。
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推測回過頭來反省,為什麼現在這些東西行得通,而當年不能?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在本質上根本就是 Blog ,但是卻兵敗如山倒,除了當年的歷史成因(多次倒台又復台)以及系統限制(其介面或許不真的達到夠容易使用的門檻)外,我想經營的方向也是很大的一點:當年的個人新聞台開宗明義就是要經營「內容產業」的,以致於過於強調內容,卻忽略了溝通,這實在很可惜。
溝通行為要有內容纔能持續,而內容卻需仰賴溝通行為纔得以傳播,此二者如唇齒相依,缺一不可。而這也正是接下來龍爭虎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