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晚上我參加了 GSI 舉辦的 E-Learning Webinar,該場次主題為 ABR: CE-Chirp Fundamentals and Normative Data,共約一小時,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與感想,希望拋磚引玉能帶來些討論。
CE-Chirp 係改良過的 ABR 刺激音,該刺激音專利權目前為 William Demant Holding Group 持有,該集團旗下品牌包括 Interacoustics、GSI、Maico 等,在不同等級的產品線均已部屬使用此刺激音,例如Interacoustics Eclipse 診斷儀、GSI Audera 診斷儀、Maico MB11 新生兒聽力篩檢儀等。此次課程為 GSI 主辦,主要就是以 GSI Audera 的臨床應用為主,雖然是廠商舉辦的課程,對自家技術只褒不貶,但還是有些資訊值得分享及討論,以下容我提出比較重要的部分:
- CE-Chirp 的目的是要比 Click 引起更多神經元的同步放電,採用的手段是調整不同頻率成分的聲音能量的出現時間,讓基底膜各處能在相同時間產生最大位移。
- CE-Chirp 的頻率分析跟 Click 一致。
- 當刺激音強超過 60 dB nHL,CE-Chirp 引起的反應反而比 Click 不好,後來學者根據 CE-Chirp 加以改良出 CE-ChirpLS,或稱 LS-Chirp;目前 GSI Audera 在刺激音強超過 60 dB nHL 時,會自動改用 LS-Chirp 作為刺激音。
- 對於頻率特定性的檢查,另有 CE-Chirp Octave Bands,即取出 CE-Chirp 不同頻率成分單獨使用。
- 講者認為 CE-Chirp Octave Bands 的頻率分析與 2-1-2(cycle) Tone-Burst 一致,但是根據投影片上的圖表內容,我覺得 CE-Chirp Octave Bands 的頻率分布略廣一點點,也就是 CE-Chirp Octave Bands 會比 Tone-Burst 引起更多神經元的同步放電,這是我認為唯一能夠解釋 CE-Chirp Octave Bands 能有更大 wave V 波幅的來源。
-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 跟 Tone-Burst ABR 還有一個很大的相異之處,在於刺激音起始時間與平均加算器起始時間的差異;Tone-Burst ABR 的刺激音跟平均加算器會同時啟動,但是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 卻幾乎都是在刺激音結束的時候才啟動平均加算器,因此 500 Hz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 的 wave V 潛時可以在 3ms 以內就出現。
- 前述這個技術細節的差異我覺得唯一的優勢在於頻率特定性 ABR 因為潛時會隨著刺激音強減弱而大幅延長,所以在相同的 time window 設定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wave V;即使用現行的 ABR 儀器做 Tone-Bursts ABR,我們其實也可以調整 time delay 參數來達成相同的效果。反正此時僅分析是否有可再現之 wave V 出現,潛時分析不重要。CE-Chirp Octave Bands 採用這個作法我覺得比較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即直接以 CE-Chirp 刺激音產生器輸出 Octave Bands 的情況來自圓其說而已。
- CE-Chirp 或 CE-Chirp Octave Bands 跟 Click 或 Tone-Burst 相比,前二者的 wave V 都有下列特徵:
- 波幅更大
- 潛時更短
- 閾值更低
- 所需平均加算次數更少(更省時)
- 前述特徵不受刺激音相位極性或刺激速率而改變
- 由於 CE-Chirp 的設計係要引起更多神經元同步放電,因此可改善訊噪比,甚至有看到平均加算不到 200 次時已有清晰 wave V 出現。
- 承上,CE-Chirp Octave Bands 甚至可用於骨導刺激,即 Bone Condition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仍然可以得到清晰明顯的 wave V,這是以往很難有信心施測判讀的(根本沒有人會自找麻煩去做 Bone Condition Tone-Burst ABR 吧)。
- 在後面的實際展示中,有看到在強音強 CE-Chirp 刺激時,也有可能有非常大的 wave VI 出現,容易誤判為 wave V,必須要根據較弱音強時的 wave V 來比對判斷,臨床上需多留意。
- 講者提出「CE-Chirp 或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 Threshold 更接近行為聽檢聽閾」的說法,我倒是對此存疑,因為她所依據的研究都是只有做聽力正常耳個案,得到 CE-Chirp 或 CE-Chirp Octave Bands ABR Threshold 比 Click 或 Tone-Burst ABR Threshold 更低的結果,並沒有做聽損耳的情況,所以臨床使用時還要留心是否 CE-Chirp 或 CE-Chirp Octave Bands 預估行為聽閾時會過度樂觀。我認為目前可以說 CE-Chirp 具有較佳之特異性,但還不能證明其有良好敏感性。
- 最後,雖然本次課程主題是講 Normative Data,我原本以為可以看到 CE-Chirp用於神經診斷的正常值資料,但是最後只有成人跟新生兒的 wave V 潛時平均值及標準差,有些失望。我在其他文獻有看到 CE-Chirp ABR 的 wave I 會比 Click ABR 不明顯,倒是 LS-Chirp ABR 的wave I 比 CE-Chirp ABR 明顯些,這些細節在臨床上也要多留意。
以上,請多多討論指教。
註:最後附上課程講義提供的「正常值」表格供參考。
Adult CE-Chirp vs. Click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CE-Chirp | Click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5.43 | 0.3 | 5.78 | 0.16 |
40 | 6.63 | 0.21 | 6.47 | 0.23 |
20 | 7.8 | 0.23 | 7.46 | 0.33 |
10 | 8.6 | 0.34 | 8.09 | 0.31 |
Adult 500Hz CE-Chirp OB vs. TB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500 Hz CE-Chirp OB | 500 Hz TB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2.74 | 0.27 | 9.26 | 0.47 |
40 | 4.99 | 1.05 | 11.22 | 0.88 |
20 | 7.08 | 0.77 | 13.36 | 0.79 |
10 | 8.53 | 1.29 | N/A | N/A |
Adult 1KHz CE-Chirp OB vs. TB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1K Hz CE-Chirp OB | 1K Hz TB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4.43 | 0.4 | 7.54 | 0.43 |
40 | 6.39 | 0.76 | 9.16 | 0.83 |
20 | 8.2 | 0.81 | 11.07 | 0.38 |
10 | 8.75 | 0.58 | 11.94 | 0.81 |
Adult 2KHz CE-Chirp OB vs. TB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2K Hz CE-Chirp OB | 2K Hz TB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5.13 | 0.29 | 6.59 | 0.18 |
40 | 6.3 | 0.22 | 7.53 | 0.28 |
20 | 7.51 | 0.31 | 8.67 | 0.34 |
10 | 8.24 | 0.51 | 9.45 | 0.47 |
Adult 4KHz CE-Chirp OB vs. TB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4K Hz CE-Chirp OB | 4K Hz TB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5.7 | 0.17 | 6.11 | 0.22 |
40 | 6.55 | 0.23 | 6.77 | 0.32 |
20 | 7.52 | 0.24 | 7.62 | 0.24 |
10 | 8.22 | 0.42 | 8.2 | 0.34 |
以上數據出處:Stangl S, Rentmeester L, Hood LJ. (2013).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to clicks, chirps, tonebursts, and octave-band chirp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uditory Society, Scottsdale, Arizona.
Newborn AC CE-Chirp vs. Click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CE-Chirp | Click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60 | 7.8093 | 0.56 | 7.6258 | 0.38 |
45 | 8.4968 | 0.56 | 8.06 | 0.37 |
30 | 9.0482 | 0.47 | 8.7022 | 0.44 |
Newborn BC CE-Chirp vs. Click Wave V Latency Comparison
Intensity (dB nHL) | CE-Chirp | Click |
Mean (msec) | SD (msec) | Mean (msec) | SD (msec) |
45 | 8.045 | 0.89 | 8.177143 | 0.44 |
30 | 8.98375 | 0.7 | 8.67 | 0.46 |
15 | 9.736667 | 0.79 | 0.350714 | 0.55 |
以上數據出處:Cobb K, Stuart, A. (2013).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to chirp and click stimuli in newborn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uditory Society, Scottsdale, Arizona.
由 Jedi 於 January 18, 2014 07:55 PM 所發表 | 顯示版本變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