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研習班:「圍紀概論」講義

講義下載

本講義除供線上瀏覽外,另提供 Adobe PDF 格式的檔案,下載網址為:
http://Jedi.org/p4/slide/20081006-20081009/handout-wiki.pdf

圍紀概論

既然部落格是從網頁開端的,那麼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網頁的本質。提姆‧柏納李最早在設計全球資訊網的時候,他的理想是希望有個系統,所有引用別人所說的話,都能自動連結到原始的出處,讓讀者可以很容易查證引用的來源。這是全球資訊網開始的想法,但是卻沒有實現;即使到了今天,我們要加超連結,還是得自己撰寫正確的語法,自己找連結網址。於是人們逐步發展了各種「圍紀 (Wiki)」系統,希望能夠重新做到這一點。全球資訊網是三個 W:World Wide Web,圍紀則說:我們是「Wiki Wiki Web」,也是三個 W;圍紀所要表現的,就是最早的全球資訊網所要實現的理想,也就是提到任何一個關鍵詞或關鍵句的時候,就自動連到其所對應的網頁。

另外,「wiki」這個字原本是夏威夷土話裡頭「快」的意思,所以圍紀的設計理念也是以「快」為導向。因為快,大家才能拼命在裡面寫東西。之所以把「wiki」翻譯成「圍記」,因為這就是一堆人圍在一起寫東西,一起討論,或者互相競爭。

圍記為了重新實現全球資訊網最初的夢想,遂產生了幾項哲學。第一項哲學就是在網路世界裡頭,每個網頁都有一個中心主旨,這個中心主旨就是這個網頁的名稱。例如有個網頁叫「學習」,那麼這個網頁的內容就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資訊。第二,在網路世界裡有許多這樣的網頁,這些網頁之間都有某種關聯,但這種關聯不是死的,而是動態的;很多網頁之間也許一開始沒有關係,但是後來可能突然間會出現關聯。第三,圍記相信真理愈辯愈明,因為圍記就是一堆人湊在一起寫東西。例如我們看到維基百科的網頁,如果裡面有些比較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究竟正反雙方誰的說法正確,維基百科就讓大家互相寫來寫去,相信最後會出現一個大家妥協認可的版本。第四,圍記講求快速,認為所有事情都有迅速的作法。

為了實現這四項哲學,圍記有幾個靠山:第一是版本管理、版本比對、版本回溯。以維基百科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沿革」,點進去之後,就會看到這個網頁的所有變動都列在這裡。每個人修改這個網頁的歷程都會記錄在裡面。所以如果有人惡意破壞這個網頁,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功能取回舊有的版本。甚至,我們也可以拿兩個版本來比較。這就是圍記之所以成為圍記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可以做版本管理和比對,可以回溯到舊的版本去,所以不怕破壞,不怕紛爭,不怕有變化但別人看不出來。接下來則是「WikiWord」的設計。所謂的「WikiWord」,指的就是一個連在一起的英文字,中間有若干字母大寫,但是沒有空格。像這樣的字,在圍記裡頭就會成為關鍵字,會成為網頁的名稱。因為不用特別加什麼記號,只要把字連在一起打,就會自動成為連結。剛剛提到全球資訊網的原始想法是讓所有關鍵字可以自動連結,「WikiWord」就是一種妥協的做法,透過這樣的格式讓系統知道哪些字是關鍵字,以免關鍵字過於浮濫。

圍記適合讓一群人共同寫東西,這群人的數量必須夠多,因為這樣才能夠擷長補短;但這群人又不能太多,必須有所交集,纔不會各自侷限在不同領域中,而牛頭不對馬嘴。這就是所謂的「語境至上原則」。不管是什麼樣的資訊,其前後文和脈絡其實是很重要的,這一點跟部落格所強調的其實也是一樣。

在眾多的圍紀中,最有名的大概便是維基百科 (Wikipedia, http://wikipedia.org/) 了吧。這是一部什麼都有的百科全書,甚至可以當成是調和世代交替和代溝的橋樑。有些比較古典、傳統、死硬的東西自然有人會寫,但是有些網路上的流行文化,也一樣有人記錄。維基百科中只有事實,沒有真理;雖然剛剛提到圍紀相信真理愈辯愈明,但是不論怎麼辯論,維基百科的內容畢竟都只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說法。所以使用維基百科的時候,切記只要參考,不要完全相信,因為任何內容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當然發現其中有錯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加以修改。

總之,圍紀的目的是維持一個脈絡,也就是東西和東西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圍紀著重於關聯,並且講求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寫得好。同時,圍紀也是一種思考方法,這種思考方法不是自己一個人獨自思考,而是要和別人一起合作思考,是一種先有概念,再有說明的內容。

Author: J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