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6
本系列大概更像是「就算得罪很多人也要說出來的真相」,冒著生命危險揭露台灣多年沈痾。
助聽器不論外型形式(傳統耳掛型、耳內接收器型、耳內型、耳道型、深耳道型)如何,幾乎都可以依照聽力損失程度更換喇叭元件(或在製作時挑選喇叭元件)。有些喇叭元件用英文縮寫標示規格:S(small 或 standard,表示小功率或標準功率輸出)、tandard,小功率或標準功率輸出)、M(medium 或 moderate,表示中等功率輸出)、oderate,中等功率輸出)、P(power,表示大功率輸出)、ower,大功率輸出)、HP(high power,表示特大功率輸出)、ower,特大功率輸出)、SP(super power,表示超大功率輸出)、ower,超大功率輸出)、UP(ultra power,表示極大功率輸出);有些用ower,極大功率輸出)等;有些用規格組合(matrix)標示,例如:110/40、115/50、120/60、130/70,兩個數值當中較大的那個表示最大輸出音量(單位是 等,兩個數值當中較大的那個表示最大輸出音量(單位是 dB SPL),較小的那個表示最大增益值(單位是 dB);也有一些以適合的聽損程度(單位是 dB HL)標示,例如:60、85、100、105 等。問題來了:選配助聽器的過程中,由誰挑選要用哪種規格的喇叭元件?怎麼挑選?
在我接觸眾多助聽器廠商的經驗中,還沒有聽聞過有哪個廠商會讓消費者參與挑選,消費者通常連比較不同喇叭元件的機會都沒有,一切都由廠商獨斷地決定。許多廠商挑選喇叭元件的首要考量是「有沒有庫存」,因為多數台灣民眾都會拖到聽力損失很嚴重才願意選配助聽器,多數廠商只引進較高功率規格的喇叭元件;加上少有助聽器廠商善用實耳測量仔細調整助聽器,很多人對助聽器的概念停留在「加減改善一點」,對助聽器功效沒什麼信心,轉而更重視「助聽器可以用幾年」,因此不少廠商抱持著「佩戴者的聽力一定越來越差」的想法,乾脆盡可能選用更大功率的喇叭元件,避免日後因喇叭功率不足而需要更換,尤其在耳內接收器型助聽器(RITE,Receiver In The Ear;或 RIC,Receiver In Canal)流行之前,更換喇叭元件沒那麼容易。
用更大功率的喇叭元件,有什麼不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