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
added
-1,5 +1,4
本文是我給聽語學會的文章,刊登於聽語學會電子學報第 76 期。文中使用的圖片,其著作權屬於各自的著作權人;內文我可以主張著作權的部份,一律採用創用 CC「姓名標示」3.0 台灣版授權釋出。
聆聽再設計:關於聽覺輔具的兩、三事
本文作者參與聽覺輔具服務多年,資歷涵蓋醫事(醫院)、藥事(醫療器材商/助聽器公司)、社政(縣市輔具中心)、勞動(職務再設計專案單位)、教育(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輔具中心)、退輔(榮民輔具)、資通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協會)等多元實務面向,從第一線的個案評估、輔具適配等服務,乃至於補助審查及國家規範訂定等都有第一手經驗。本文試圖反思我國現行聽覺輔具服務樣態,提出臨床工作中經常被忽略的關鍵切入點,期許讀者能以更宏觀的視野發想,探索提供聽覺輔具服務的不同模式。
其一:人
由 Jedi 於 October 2, 2017 11:51 PM 所發表 | 顯示版本變更: 1.2
[ :
靜態鏈結 ]
Jedi,
我很驚豔您對助聽器下一代功能的新想法, 有學到新觀念, 期待聽力學家對於聽力各層面的探索, 一個想法和您分享, 我也是電影電視錄音工程師,常常使用DSP處理器技術, 真的可以把噪音降到很小的地步, 我認為助聽器公司可能可以和電影降噪程式的廠商互為合作, 達到真正清楚語音的自然降噪
而非現今助聽器降噪的難以辨認, 我監聽兒子助聽器後, 一直有這樣的想法, 難怪 中重度的人訊息的接收, 在噪音下,現今的科技依然聽不好
謝謝JEDI
[ :
靜態鏈結 ]
助聽器數位訊號處理的兩大難處是延遲跟功耗,這兩點大概都是影視錄音工程不大需要考慮的。我自己是蠻期待能夠看到助聽器相關的科技能夠突破,讓助聽器跨越這樣的瓶頸,所以寫下文中那些對未來的期待。
另外補充一下,以正常聽力去監聽助聽器,覺得聲音奇怪是很正常的;除了用來排除明顯的異常現象,大概很難只靠這樣的監聽方式確認助聽器功效。(但訊噪比改善有限或根本沒改善的情況,這樣監聽的確就如您所感受到的一樣充分。現在的助聽器這部份都還是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