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Web 2.0 的迷思與真實,其三

這一篇是我給數位文化誌的文章,於 2007/08/07 刊登在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1&f_SUB_ID=10&f_ART_ID=78322 。請注意,這一篇文章並不授權各位讀者任意作為商業使用。

Web 2.0 的迷思與真實,其三

我在前兩期當中,分別說明了 Web 2.0 在網站方法論以及使用者介面層次的迷思,解釋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測試版」、「標籤」、「圓角框」、「AJAX」,以及他們背後真正帶來不同的想法。在本期中,作為這個主題的結尾,我要說明的則是「使用者提供內容」以及「混搭」這兩個 Web 2.0 迷思。

在 Web 2.0 時代,社群及小圈圈變得越來越重要;所有的 Web 2.0 典範都具備了這樣的元素,並且鼓勵使用者參與互動⸺甚至,很多這類網站的內容,主要都是由使用者所生產、提供的。由於有一些網站在這種模式下發跡,迅速爆出知名度、被大公司所併購,使得許多以「做一個 Web 2.0 網站」為目標的人,一開始就覺得「我們的網站,就是要由使用者來貢獻內容」,認為祇要讓使用者提供內容,就會走上「成功的 Web 2.0 網站」之路。

但是,很多定下這種目標的人,往往無法回答「為什麼使用者會想到你的網站生產內容」這樣的問題,他們有的僅祇是「因為使用者會想寫東西」、「使用者有表達的欲望」等等,而這些原因,說穿了跟特定的某個網站間,卻沒有任何相關性。

尤其當知名大廠的服務紛紛站上山頭,前述的問題就會日益顯著。既然有 Flickr 了,憑甚麼你會覺得使用者比較想在你的網站上張貼相片?既然有 Youtube 了,為什麼你覺得使用者會把影片上傳到你的網站上?既然有 Blogger 以及無數的部落格服務了,使用者又怎麼會在你的網站上開設新的部落格?

要解除這樣的迷思,必須要先明白,在 Web 2.0 時代中,真正關鍵的部分在於「人」跟「內容」之間的關係⸺由使用者所產出的內容,跟這些產出內容的使用者間,到底有些怎樣的聯繫。不論是怎麼樣的服務,如果使用者願意利用該服務來產出內容,那麼使用者也必然能立即收到對等的回饋。這種回饋一言以蔽之,就是「更好的使用經驗」;例如在 Amazon 網路書店參與互動,會讓使用者更精確地發現到自己會感興趣的書⸺使用經驗不但會隨著參與互動、貢獻的程度跟著提升,而且這些變化都是立即反應出來的,因此使用者自然會樂於去從事這些事。

換句話說,成功的 Web 2.0 網站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這個網站要如何跟使用者互動、要如何讓使用者立即從他們所做的事情當中獲益。也就是說,網站要從過去單純祇作為載體、平台的角色,蛻變成活生生的有機體,成為使用者與使用者間、使用者與內容間、以及內容與內容間的生態圈。並不是因為讓使用者產生內容,纔造就了成功的 Web 2.0 網站;而是因為網站設計得宜,使得使用者樂於產生內容。

當使用者面對的不再是冰冷的平台,當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確實改變自身的環境時,這些由使用者所產生的內容纔會發生,並且,富有豐富且重要的意義。

怎麼樣的意義呢?仔細觀察這些由使用者所產生的內容,會發現它們不再是上一個世紀那種死板的東西,而會跟其他內容互動。這些內容在互動時,會被取樣、重混、拼貼,甚至跟全然不同類型的其他內容混合,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大至ニコニコ動画(Nico Nico Douga/Nico Video) 的那種字幕疊影片的玩法,到 Amazon 網路書店運用標籤雲推薦的書目,小至 Twitter 上的 Update,或 Diggirl 的最新、最熱門,都是一樣的:從許多使用者所產生的內容中擷取部分的元素,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重新整理、排列,然後以富視覺提示的方式加以呈現。

如果各位碰巧讀過筆者先前所寫過的文章,此時就會恍然大悟:使用者所產出的內容大宗,乃是惡搞(くそ/kuso)啊!而惡搞⸺取樣、重混、拼貼⸺就是 Web 2.0 的核心,也是這些使用者所產生的內容意義所在。

這些惡搞所需的,不僅是作為素材的內容本身而已,還包括了技術及其他層面。當我們明白網站的目的祇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惡搞後,就能明白達成此目的所需的技術,不見得要全盤由自己來提供。一般認為 Web 2.0 就是要「混搭」的迷思,其實乃是網站技術及架構的惡搞⸺重點不在於是由誰來提供這些服務,而是在於誰能夠把使用者慣用的環境湊在一塊兒,幫助使用者來惡搞這些內容。

於是,真正的 Web 2.0 網站不需要重新再寫一個部落格,不需要再弄一組圍紀,不用再做一個線上相簿或影片藝廊,不用再弄一份地圖系統,因為使用者已經有 Blogger、Google Docs、Google Maps、Youtube、Flickr、Pixnet、UrMap 等服務可以用了,而且他們在這麼多不同網站上所做的事,通通都可以匯集到你的網站上⸺不祇是「陳列」而已,而是把那些資料、內容放在一起處理、惡搞出新花樣。

接下來隨著 OpenID 逐漸普及(嘿,連 Yahoo! 這種大型公司也開始用 OpenID 了),再過不了多久,使用者甚至不用再到處註冊帳號、到處「加入為好友」,身份認證、人際關係等資訊將可以在使用者控制之下,一體適用。讓這種未來變得可能的,可不是「混搭」而已,而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網站設計者,懂得以開放的態度、嚴謹的格式來處理自己的網站,透過開放的應用程式介面(API),讓各個網站能以此刻我們還無法設想的方式合作,而不是競爭⸺這正是惡搞的精神,也是 Web 2.0 之道。

不管是在技術上、社交層次上或法律上,好的 Web 2.0 服務,總是能讓使用者惡搞的。任何打算做 Web 2.0 的朋友,請常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方能掌握 Web 2.0 的未來發展。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