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文化入侵與反入侵

這一篇文章是我給 UDN 的稿子,現刊登於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4&f_ART_ID=31675

會寫出這樣的文章,其實我自己也是相當掙扎的。基本上我不否認我對於語言⸺尤其是文字有些潔癖,所以有些朋友可能看了我這一篇之後會很不以為然。不過我想這是沒關係的,畢竟這就是這個世紀會發生的狀況。

對了,同時也推薦余光中寫過的一篇《中文的常態與變態》,大致上我也是本著類似的想法吧。

華語,問題大了!談文化入侵與反入侵

前一陣子,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跟老闆討論到「Chinese」這個詞到底要如何「翻譯成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整個過程居然遠比我所想像的還要複雜得多。這件事要從我們跟位於美國的某非營利機構合作計畫談起,由於這個合作計畫,該機構網站上的部分內容,會有各個合作司法轄區(不是「國家」)各自所使用的語言所撰寫而成的版本,並且讓讀者可以從某個選單選擇自己所要看的語言版本。

這個選單的項目,也就是按照各個語言自己對自己語言的稱呼來撰寫的。例如日語就會寫著「日本語」、韓語寫著「한국어」、希伯來語寫著「עברית」、法語寫著「français」;有些語言還會再加以細分,例如英文就有美式英語、加拿大式英語、英式英語,分別用「English」、「English (CA)」、「English (GB)」來表示。問題來了,我們自己所使用的語言名稱還沒有被翻譯成我們自己的語言,所以在選單上仍然是以英語表達的「Chinese (Taiwan)」字樣,所以我們得為我們自己使用的語言,決定一個適切的名稱。

一開始,我覺得依照慣例採用像「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這樣的名稱就可以了,不料這背後卻牽扯了政治糾葛,老闆覺得「中文」太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感覺,而且無論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的名稱,又都會跟(香)港式中文、新加坡式中文等混淆在一起⸺實際上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跟香港、新加坡等所使用的語言,雖然有諸多重疊,但在用字、措辭、發音上仍有許多殊異,不可忽略,因此無論是「繁體中文」、「正體中文」甚至是「中文 (台灣)」都不適切。

接下來的另一個選擇是「漢語 (台灣)」這樣的名稱,在討論中駁回的因素有幾個:首先是「漢語」這個字眼太過於民族主義,而且「漢語」所囊括的範圍其實又更廣,像是閩南語、客家語等各地方言,都可以是漢語的從屬子類,「漢語 (台灣)」可能會被誤認為台語,這也不好。最後,老闆與另一位同事決定了採用「華語 (台灣)」這樣的名稱,因為沒有人會把華語跟台語弄混,而且各報社乃至於演藝界,每年辦的一堆比賽獎項中都有「華文」或「華語」這樣的分類,大家也都能接納,表示這個名稱不會比「中文」差。

這個問題暫時是解決了,但是我卻看到了不久的將來有著更大的隱憂,也就是文化的入侵及混亂;這不會是甚麼「一個中國」的態度造成的,而是「一個中文」的結果。語言是很有趣的東西,會隨著文化而分歧、演變、成長、茁壯,當這種分歧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應該繼續視為同一個語言的兩種方言或分歧,而應該要視為兩種相似但不同的語言了。

許多人會覺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所使用的簡體中文(根據本文稍早的討論,這樣的稱呼會衍生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下均先以網際網路程式慣例稱作 zh_CN 吧)跟我們所使用的 zh_TW (本文中先不稱繁體中文或正體中文,理由同上)間祇消弄個字碼轉換的程式即可,但是就算把「鲁棒」轉換成「魯棒」,我相信很少有人能一眼明白這是「強猛 (robust) 」的意思;於是又有人提出說「那再加個詞彙對照總行了吧」,可是 zh_TW 與 zh_CN 的對應關係從來就不單純,例如「发菜」到底應該轉換成「髮菜」還是「發菜」呢?又例如「缺省」到底是在說明缺少省級單位,還是在說「預設值」呢?很多看起來很眼熟的字詞,早已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被放進不同的脈絡中、產生很不一樣的意義。

zh_CN 會把「牛」當形容詞用,例如「牛人」、「最牛的团」,這翻譯成 zh_TW 應該是類似「大師」和「最搶眼的團」之類的意思,當然按照語氣及情境,應該要用更鄙俗的字眼纔對,不過在此的重點是,這兩種語言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了。這就好比日文裏也有「手紙」(てがみ)這樣的漢字,不過翻譯成 zh_TW 時是「信」的意思,而不是 zh_TW 中的「手紙」(也就是「衛生紙」);就算這兩種語言用了相同的字符,但是實實在在就是兩種語言,不應該視為同一種。

如果能夠明白這已經是兩種語言了,接下來就能看出正在發生中的文化入侵現象。試想,如果今天本地的居民看到「手紙」的時候會覺得那是「信」而不是「衛生紙」,在論文中用了「魯棒法」這樣的名稱,稱讚漂亮的女生「質量很好」,何嘗不是開始以別人的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價值觀、以別人的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以別人的信仰作為自己的信仰了呢?這種入侵的手法,可以說是跟微軟慣用的「規格污染」手法如出一轍了。

這種「入侵」發生在太平盛世、發生在安逸的日常生活中,由那些真正造成普及流行的文本所推動。當無數使用者從網路上抓來最新流行的動畫、日劇、電影,其上的 zh_CN 字幕正散播著 zh_CN 的文化,緩慢地改變本地的文化;而此刻我們除了看到台北市政府在水費繳費單、捷運車站跑馬燈高呼「我們所使用的文字,並未增加筆畫,請不要稱為『繁』體字,而應正名為『正體字』。正體字,意涵豐富有趣,是發揚 21 世紀臺灣文化的最佳工具」,以及大學學測出現希望端正遣辭用句的莫名考題外,實在難以看出有甚麼來自「官方」的正式力量在面對這樣的情況。

一個文化要能興盛,靠的絕不會是「自認正統」的正名運動,也不會是透過「指錯改正」的考試評量;正所謂「攻擊是最好的防禦」,唯有努力推銷、拓展自己的文化,纔能抵擋得住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入侵。

2004 年年底,當 Google 準備要進行 Google Print 這一個全球最大書籍典藏數位化計畫時,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Jean-Noël Jeanneney 大概是少數認清「美式觀點將主導著全球下一代未來的看法」此一可能危機的人,隨後並開始與文化部長 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 共同研究如何讓法國與歐洲數千萬館藏書籍都能盡快放上網路。姑且不論 Google 與法國各自先後遭遇到的實行問題,但是 Jeanneney 這樣的目光卻絕對是銳利而正確的。

許許多多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站,除了以 zh_CN 的語言撰寫其內容外,也會把一模一樣的內容以程式轉碼的方式,轉換成我們所常用的 BIG-5 編碼;此種內容的語言跟真正的 zh_TW 固然是不同,但是當本地的使用者透過搜尋引擎上網尋找資料時,在標示為「繁體中文」的選項中,卻會得到大量此種「偽 zh_TW 」語言的搜尋結果,因而遭受這些異文化的「污染」。

諷刺的是,我國不少持有大量 zh_TW 出版品的政府單位,卻仍短視而意欲將人民納稅所成再行販售牟利,而吝於以這些文化資產作為豐富戰力,透過網路散佈以達文化反入侵的目的。當然這其中問題牽扯許多細節,並非祇是單純一個人、一個部會的決定所能左右,但是資源就應該花在刀口上,而不是一味地唱著「復興文化」之類的高調即可。

語言會演變、會交流、會融合,這是極其自然的,然而當這種交融變成單方面的併吞,那可就不是甚麼正常而合理的現象了。當 zh_TW 面對著 zh_CN 甚至 ja 等多種語言時,未經深思與瞭解的積非成是,祇會造成語言的混亂與病態;唯有推敲琢磨一字一詞,與之正面交鋒之後,吸收進來的文化也纔會是好東西吧。

jed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