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鍵盤] 雙聯學制數位遠距學習計畫

許久前的某一次會議,我被陷害進所上的某堆計畫中。為什麼單位要用「堆」呢?因為所長申請到了兩筆不同來源的經費,但是他打算把兩個計畫案用來做同一件事情;或者說,他希望這兩個計畫案的產品,都可以援用到另一個計畫案裡。

簡短地說,這幾個計畫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配合雙聯學制,然後建立起所謂「遠距數位教學平台」。然後很不幸地是所有的老師們對於整個系統的需求完全不明確,甚至連經費也都一點兒也不明確。這對於接手的苦命研究生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某個老師只會亂出主意「我們可以用 RAID 啊!」但是他對於真正的需求、搭配的軟體,則全無理解。在前一次的會議當中,我努力把硬體的部分全部推給學弟,決定全心投入軟體,以及所謂系統的部分。

然而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我們的對象是誰?文本要如何呈現?訊息要如何流通?

妳可以任意地拿各個搜索引擎,去尋找所謂「數位學習」的解決方案,找「遠距教學」的系統平台,甚至是所謂業界熱門的「e-Learning」這樣的關鍵字,都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訓練」專案或產品。

然而「訓練」跟「教育」卻是很不一樣的。訓練對我來說,很像是某種要量產某些業務員的工廠,一個模子一個模子地倒在那邊,你只需要填滿所有的洞,這個工廠就會壓出完美、規格統一的業務員,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可是教育的重心卻在於「學習」,在於「發展個別差異」。

很不幸地,這讓我再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怎麼說呢?因為「雙聯學制」基本上是一種相當利益取向的策略,也就是「用最少的錢和時間,產出最大量的某種人才(如果還能稱作人才的話)」它的目的不在於提供更多的人更多的學習機會,而是在於提供更多的人取得文憑。

要讓我把心力放在這樣子我稱之「不具學術熱誠」的活動上,簡直不可能!所以我決定掛羊頭賣狗肉,試著以雙聯學制的幌子,來落實所謂真正的「學習計畫」。

諸位朋友可能也知道 MIT OpenCourseWare ,她們投注了相當驚人的經費,規劃出這麼一個十年計畫,重點竟然不是要營利,而是要落實開放學術的精神。我不知道國內任何學校有朝一日是否也能夠有這樣的胸襟,來做這樣的事。

但是誠如某個大陸網站所分析的一樣,我們至少可以間接利用 MIT 此舉所帶來的衝擊:「由於大量的資訊終於邁入了公領域,成為(理應當為的)公共財,任何想要封閉知識與資訊的舉動無疑都只是敝帚自珍的行為,而且也只會阻礙自己的發展。」

或許這就是一個機會 — 我們依然透過這樣的平台來賺錢,但是賺到的只是「讓人們有資格取得學位文憑」的錢,而不是「提供知識與資訊」的錢。同時在這種展露模式下,勢必意味著教材(或者媒體的呈現)都受著眾人的審視,對於高等教育來說,有極度的示範與監督效果。同時這樣的作法,也在在嚴苛地考驗著授課老師們的技術能力。

我深信一個要自稱為「教育服務提供者」的單位,有絕對的義務把不必要的門檻降到最低。這個信念又可以拆成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首先它代表著完善的文件與資料,要讓任何人在任何環節上遇到困難時,(只要那個人有尋找解答的意願,)都可以只憑著自己的能力找到解答。另一方面這也宣示著文件格式的流通性,任何使用者在任何平台、透過真正隨手可得的應用程式,都要能夠取得文件的內容。另一個方向則暗指著當使用者有任何意見要表達的時候,她都能夠很輕鬆地表達出來,而且她(不論是否在現實世界中都)不會因為這樣的表達而招致任何類型的歧視,同時任何人在表達的同時也有相對應的機制來使其對之負責。

上述的實做中牽涉了眾多的技術環節,然而這些技術問題早已被解決掉,祇在於人們是不是懂得使用罷了。還有更多細節,是我同時在腦中浮現的。例如說,「教材」。

教材也就是前述的「媒體的呈現」,根據前面段落的陳述,必須要能夠「跨平台」、「具流通性」、「取得及閱讀無障礙」;這表示在製作之初就必須有所見地,要明白這些材料的用途及特性。挑明了說,許多老師除了微軟 Word 和 PowerPoint 以外全然不知的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這些軟體製作出來的東西要說精美也不甚精美,檔案肥大不說,更是幾乎不具備可攜帶性。

在這裡,我很想以激進而極端的手法,逼迫這些「教材製作者」去學習、認識一切可用、應用的技術素材;使用純文字來處理大量的文章內容,使用 XHTML 來處理需要排版表現的材料,使用 PDF 來處理需要高度視覺效果的文件,使用 GnuPG 來進行數位簽章加密,使用版本管理系統來處理共同文件。

另一方面,我也想要求這些「在遠端學習的使用者」主動撰寫學習日誌;這利用我目前正在使用的 Blog 系統就能夠很方便的做到;之所以要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單向的聽課絕對稱不上「學習」;學習本身蘊含了大量同儕間發生的事情(而不只是學生對教授的回饋),例如說討論,例如說引用,例如說模仿。這些事情有些可以直接透過討論區來處理掉,但是討論區很容易會讓人有辦公室的感覺過於正式,產生發言的門檻;要不然就是流於隨便,變成只有灌水的地方;而且官方氣息過於濃厚,很難使人產生歸屬感。可是 Blog 卻是很「自己的」的東西,每個人甚至可以自己去營造風格、去營造版面,去探討任何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然而每個人的 Blog 間卻仍然可以串聯引用連結。

事實上 Blog 還可以做更多事情,例如 autrijus 就用 MT 的核心,重新弄出她目前的網頁,這樣使得資料的更新更為方便迅速。這也很適合作為學習平台的核心,可以很容易地更動或者是張貼各種佈告。透過 RDFRSS ,也可以輕易地讓意見流竄。

這一切想得好美,但是卻逼迫不少人得額外做(她們其實本來就該做的)功課,這真的可行嗎?我不知道,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jedi.org: